来源|接地气的陈老师
经营分析中最关键的,也是让人最头疼的部分,无疑就是制定经营计划。它通常与设定业务目标和编制财务预算同歩进行,耗时一两个月,这个过程中充满着随意拍脑袋决策、相互扯皮、反复修改,让人十分挫败。
那么,合理的经营计划该如何制定?又该如何破解难题呢?今天将对此进行系统地分享。
经营计划的制定有着标准流程:
1. 制定年度销售目标与销售预算
2. 基于销售目标,推算采购、供应、研发任务
3. 基于销售目标和支持部门的任务,制定现金预算
4. 综合销售预算与现金预算,制定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
整个流程如下图所示,不同行业略有差异,商贸类或服务类行业在销售部分投入精力多些,制造业在生产预算上投入精力较多。
任务看起来很繁多,哪部分是最关键的呢?
最关键的当然是销售目标。因为各部门的工作都跟销售部门相关,且很多指标可以用销售目标乘以固定参数推算出来:
1. 销售目标 x 商品结构 → 商品需求计划 → 采购/生产预算
2. 商品需求计划 → 物流/供应/仓储计划 → 供应预算
3. 销售目标中新品比例 → 新品研发计划 → 研发/设计预算
4. 销售目标中新老渠道比例 → 渠道开发计划 → 推广预算
5. 销售目标中活动部分比例 → 促销/品牌计划 → 营销预算
深入拆解预算流程,可以得到下图:
拆分到这一步,会出现一个明显的界限:业务稳定的公司,经营计划与预算非常容易制定。比如有的企业承担“保供应”任务,销售目标由上级制定,只要完成任务即可;有的公司业务发展非常稳定,每年增长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毛利、供应费用比例、营销费用比例都是固定的,每年变化不大,直接乘以目标就可以得出结果。这种稳定的公司要么是大国企要么是公共事业,能享受这种“预算福利”的并不多。
在大多数公司中,制定合理的销售目标非常困难。
难点一:历史数据难参考。
尤其是变化剧烈的企业,比如:
1. 创新型企业:每年一大堆新项目,没有历史数据参考
2. 高速增长的企业:每年一个新台阶,之前的上限意义不大
3. 停滞或衰退中的企业:尚能维持但份额被蚕食,之前的上限意义不大
4. 宏观环境巨变企业:产业升级、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大,被迫调整
这就难上加难了!
难点二:影响因素众多。
外部环境、社会舆论、竞争对手、上游供应商、下游消费者、内部团队表现、内部新品成功概率、内部努力程度与稳定性......都会影响结果,却很难全部预测准确。未卜先知的本事大家都喜欢,问题是它并不存在。
难点三:拆分逻辑多样。
提起销售数据,大家都知道看人、货、场,可非要让经营分析人员提前一年预测清楚每一个渠道、每一客户、每一商品会卖多少,肯定是办不到的。来回更换拆分维度,经常导致大量额外工作,也让预测更加不准确。
难点四:领导意志影响。
即使有历史数据支持,领导们也不一定会遵循历史规律。或因信心过强,或因市场嗅觉,或想逢迎上级,或者纯粹闭着眼睛拍脑袋,领导很可能会给出个高的吓人一跳的目标......至于如何合理拆解下去,当然又让经营分析人员抓破头了。
难点五:部门利益博弈。
业务部门永远都想多拿预算,少背KPI。扯皮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数据对他们有利,就拿数据说事。数据对他们不利,就说:数据无法精确预测大环境的趋势......经常把水越搅越浑。
综合以上五点,制定销售目标经常是漫长的、扯皮的、反复修改的,充满挫败感的。那么该怎么突破呢?
首先:心态要好,别气死自己。
这不是开玩笑!如果经营计划的冲突来自部门利益冲突或领导期望值太高,作为经营分析人员是无法避免的,反复修改也是必然的。所以让自己不生气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尽可能提供数据佐证,支持靠谱的想法或否定不靠谱的想法即可。
其次:重视证据,而非执着于数字。
做经营分析,最怕的就是,领导拍脑袋拍出一个非常高的目标,你拆分完成后,领导转头反问你“你这种拆分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如果你答不上来,你还会被领导怼。所以数字不重要,逻辑和证据才重要。
比如量化宏观环境影响时,建议大家将表格制作成如下格式。在每个参数后面标注相应的证据和领导的判断。比如预计上游行业经营不善,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那么分别把证据、参数变化方向、参数大小写下来。只要领导认可你的证据和参数变化方向,具体的参数大小完全可以根据情况商榷(如下图)。
比如预计内部业务表现,也建议大家将表格制作成如下格式。并分别对应了每个参数的证据和领导的判断。比如预计销售部门业绩稳定增长,有进一步增长空间,那么分别把证据、参数变化方向、参数大小写下来。只要领导认可你的证据和参数变化方向,具体的参数大小完全可以根据扯皮结果填写(如下图)。
第三:表现稳定的老业务多看历史数据,新业务留足想象空间。
经营分析肯定是由数据说话的,老业务积累的数据更丰富,更容易找到证据支撑,因此老业务多看历史数据,寻找稳定的参数,比如:
1. 老店铺的留存率
2. 老渠道的转化率,投入产出比
3. 老商品的生命周期变化
4. 在不同促销力度影响下的销售弹性
这些都有历史数据积累,尽量使用历史参数。事实上,领导们也不完全不通情理,看到详细的参数后,通常都会接受事实。
但是新业务上放飞自我,这个就真的没办法了。如果是新产品,你可以用历史上同价位、同款式的新品成功率来凑合(但依然无法摆脱业务认为“我这个肯定爆”的想法);如果是全新的渠道,那这个真的没办法了,即使做了测试,业务也可以说“大规模推广肯定比测试数据好看!”我们也无法反驳。所以建议让他们吵完,我们填个参数就行了。
第四:从一个参数相对稳定的主逻辑入手。
前文提到,非要细化到每个渠道、每个客户、每个产品的销量预测是不可能的。那么尽量找一个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