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酱香酒“东家”的自我修养:从经销白酒到经营圈子
口述: 上海朱哥 采访: 田巧云(新零售商业评论高级编辑)
“与传统经销商不同,我熟知每位客户的需求,并提供个性化服务,所以我更像‘一个人的新零售’。” 上海酱香酒圈小有名气的经销商——上海朱哥(本名朱明田)如是说。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白酒行业似乎是个例外。庞大的存量市场和根深蒂固的经销体系,让它对流量和新渠道并不感冒,也成了最难被新技术改变的行业之一。
不想改变不等于不能改变。即使茅台、五粮液等头部品牌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万亿级的市场规模仍然吸引着后来者。 上海朱哥,这位从广告人跨界而来的酱香酒“东家”, 就用他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现了白酒行业的新可能。
白酒的“躺赢”时代
在中国,白酒是社交的催化剂,也是商机的象征。庞大的市场需求,让白酒经销一度成为“躺赢”的代名词。20年前,我经营着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对白酒行业产生了兴趣。
当时,一个全国性白酒品牌在上海投放了大量的“高炮”广告,这种“土豪”行为引起了我这个广告人的注意。敏锐的商业嗅觉告诉我,白酒行业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我开始频繁接触国内知名酒企,为茅台、五粮液等品牌提供策划和广告服务,逐步积累了对白酒行业的认知,也成了酒文化的爱好者。
上海朱哥
初入酒圈的“坑”
2011年,我第一次跨界成为汉酱酒的代理商。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既能招待客户,还能顺便做销售。2013年“八项规定”的出台,让整个白酒行业进入了冷静期,我的业绩也受到了影响。
随后,我又代理了西凤酒。但由于头部品牌的市场挤压和消费者口味的地域性差异,西凤酒在上海的市场拓展举步维艰。
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传统白酒经销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酱香型白酒或许蕴藏着新的机会。
从经销白酒到经营圈子
2017年,我接触到了酱香型白酒新品牌——有数酒。这家酒厂位于茅台镇赤水河谷,创始人师出名门,产品品质也得到了我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有数酒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东家”模式:招募拥有丰富人脉资源的个人,通过朋友圈进行销售,并有机会成为股东。
赤水河谷
这种模式缩短了销售路径,降低了营销成本,也让我看到了“圈层”的力量。加盟3个月后,我的销售额就突破了过去一年的总和。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酱香酒市场中脱颖而出,我开始尝试打造个人IP。我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上海朱哥”,分享白酒知识和酒文化,并组建了微信群,将线上用户转化为线下朋友。我还考取了国家二级品酒师证书,并在抖音上发布品酒视频,吸引了不少年轻用户。
在我看来,未来的白酒销售,不再是简单的产品交易,而是构建一个有温度的圈子,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才能赢得市场。
中国式酒局:连接温度与圈层,我的“一个人的新零售”
在中国,酒桌文化博大精深。一个人喝酒是借酒消愁,一群人举杯则是志同道合。我深谙此道,致力于打造一个以酒为媒介的圈子,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圈子经济的优势不言而喻:朋友圈推广零成本,口碑传播胜过一切;省去线下渠道费用,产品性价比更高;熟人间的信任基础,也让交易更加顺畅。
为了维护圈子的温度,我给自己立下三条铁律:第一,杜绝狂轰滥炸式的刷屏销售,避免打扰朋友;第二,坚持原创,谢绝复制粘贴,只分享真实的品酒活动和心得体会;第三,专注志趣相投的酱香型白酒爱好者,打造纯粹的交流平台。
具体而言,我通过三种方式提升圈子温度:一是根据兴趣爱好建立不同主题的微信群,将每群人数控制在50~100人之间,方便沟通交流;二是定期举办线下品酒活动,丰富互动场景,深度体验酱酒魅力;三是提供及时、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微信群运营的关键在于活跃度。通过控制群规模,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鼓励群成员积极参与话题讨论。
酒文化的精髓在于“品”。每个月第一个周五晚上,我会组织“酱迷品酒会”,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品鉴美酒。每年9月29日公司法定的“酱迷节”更是将线下活动推向高潮。
线上线下联动,不仅增强了互动性,还为圈子带来了持续的流量。许多“酱迷”会邀请朋友一起参加活动,口口相传,圈子不断壮大。
随着消费升级,白酒消费也呈现出即时性和个性化的趋势。针对客户临时约酒的需求,我推出了闪送服务,市中心区域最快半小时送达;客户还可以定制个性化酒品,满足特定场景需求,工作日下单,当天即可送达。两种服务均是一瓶起订。
目前,我的销售额中80%来自个性化定制。与传统经销商不同,我了解每一位客户的需求,并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因此我称自己为“一个人的新零售”。
随着客户规模的扩大,如何借助工具提升服务效率和精准度,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数据显示,90后已成为消费主力军。许多白酒企业试图通过推出小酒、果酒、鸡尾酒等新品来吸引年轻消费者。但我认为,传统白酒的情感和商务属性是其他产品无法替代的。与其在产品层面迎合代际差异,不如从社会圈层出发,深挖目标用户的需求,或许能开辟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