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精气神十足,居住在湖北农村一条约300米长的老街上。这条老街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繁华集市,随着80年代乡镇合并,新镇中心距离此处近10里,老街逐渐沉寂。
尽管如此,老街上依然保留着一些菜摊和小百货商店,仿佛一个小型跳蚤市场。由于距离新镇中心较远,附近的农民仍然选择来此购物,图个方便。
老人的家位于老街南边,曾与老伴经营代销店。无奈竞争激烈,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生意惨淡。
儿子在外工作,孙子在城里读书,两位老人不愿赋闲在家,希望能利用身体尚佳,找点事情做,既能补贴家用,又能让自己老有所为。
头脑灵活的老人发现,村里人经常去镇上“扎粉子”——即将糯米、玉米等谷物用机器磨成粉,用于制作面条、糕点等方便食品。
老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认为“扎粉子”服务在农村大有可为。于是,他购买了两台粉碎机,一台用于加工糯米、玉米等粗粮,另一台则用来粉碎绿豆、高粱等细粮。
不出所料,老人的“扎粉子”生意一开张便顾客盈门,方圆几里的村民都慕名而来。老人按重量收取加工费,收入颇丰,甚至超过了壮劳力外出务工的年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