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耳熟能详的语句,传统解读常将其解释为:反复学习已有知识并领悟新道理,即可为师。这种解读过于浅显,将“师”的门槛设得过低。
我们不妨反向思考,如果仅凭“新知”便可为师,那么抛弃“故”,每个人都可天马行空地创造新理论,岂不人人皆为师?
实际上,“温”并非温习,而是“蕴”的通假字,意为蕴藏、蕴含。而“故”也不仅仅指过去或已学知识,而是类似“国故”的概念,包含历史经验教训和已被验证的智慧。“知新”并非产生新知,而是指灵活运用历史经验、思维工具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可以为师”中的“可”是“应当”之意,“师”并非具体的人,而是效法的对象和目标。
“故”并非单纯的知识,而是经过时间沉淀的历史智慧。
学习经典切忌陷入“一通百通,不学而能”的误区。即使达到中庸境界,仍需不断学习具体经验方法,并掌握其适用条件,才能灵活运用。道与术本为一体,不可分割。唯有将方法、经验、思维工具和思维方法融会贯通,方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