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各位优秀老师们:
学生对老师的喜爱才能让他们产生信任,进而愿意接受教导。在师生关系中,教育的真正效果往往体现在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之上。千篇一律的说教远不如老师的一句「我相信你」来得有效。学生的「愿受其教」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词——信任。成为一名让学生信任的班主任至关重要。
一、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班集体成立之初,我会对学生们说这样一句话:「成绩并非衡量你们的唯一标准」。言外之意,我将成为一名值得你们信任的老师。常言道,教育是一项良心事业。我们需要理解,良心并不在于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成绩。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发展机遇,学生并非千篇一律。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只是让学生拥有获得更好发展机会的可能性。成绩可以将学生分为优秀、中等和后进,但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所有学生都渴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把握住学生认知中的渴望,便是抓住了他们的心,捕捉到了重点。
第一步:在「懂」上花心思
了解学生的需要,让他们感受到公平的待遇,即使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优点,但依然可以实现「一切皆有可能」。充分利用每日班级总结会,每天表扬一名学生的善行,选择的对象可以是班级的后进生。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与帮助后进生成长并不冲突。优秀学习榜样重点点评学习态度和表现,后进生重点突出进步和善行善举。久而久之,班级中将充满正气,学生们会感受到老师「懂」他们每个人的需要,老师关注着每一位学生。
第二步:在「赏」上做文章
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问题生的问题无法单刀直入解决,就需要寻找新的路径。在我的班级中,出现了一位从未在其他班级遇到过的「睡神」。对于他上课睡觉的行为,我无法接受。我寻找了他睡觉的原因,却无果而终;于是生气了,琢磨收拾他的办法,却无效;妥协,我自己不愿意;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另辟蹊径。我安排他去农耕园种地,他的种地技术确实一流。这就为我对他的「赏」撕开了突破口。此时此刻的「赏」是一种肯定,肯定能激发人的表现欲,引发更为优秀的的行为表现。借此机会,我对他的要求层层加码,要求他做学习上的事,并加上一句道德绑架「你听不听我的话」。他所说的「听」,就是信任。
第三步:在「引」上下功夫
在本学年工作之初,学校领导指导我,要带出一个风清气正的团队。这四个字也是我建立班级风气的目标。班主任老师不仅要能托举起学生的优秀,更要能承受住学生的平庸。公平公正为人处世的作风要从班主任老师身上蔓延至整个班级,就是在为班主任建立威信,架构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打下坚实的基础。班主任老师可以观察班级内平常看似不敢跟自己近距离接触,但是也从不因自己的批评而感到担忧的学生私下对自己的态度,便可知晓与学生建立的信任度如何。在我的班级中,就有两名典型女生,在老师面前看起来腼腆,不敢大声说话,却在回到家之后愿意将班主任老师说的一些话传递给家长。这种分享,就是信任建立起的纽带。
公平公正是建立信任的前提。学生相信他们会得到公正的对待,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这是班主任老师给予学生的底气。不以表现论英雄,只给学生以公道,一个公平的发展机会。
二、学生更关注班主任老师对待班级问题生的态度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于问题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班主任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应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学生的单纯之处在于容易哄,不记仇,但是也能敏感地捕捉到老师对自己是否尊重。学生会观察,会对比,通过班主任对不同学生的态度做出基本的对班主任老师行为品质的判断。学生明白老师对学生问题的处理是基于问题本身,但他们也在看班主任对表现不好的同学是否会有不同于其他同学的处理方式,包括言语和行为。处理问题频发的学生和第一次出现问题的学生,有不同的态度是人之常情,但事后应有补救措施,可以找机会让学生帮自己做事,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也为自己培养一些得力的助手。
三、常反思,不纠结
班级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长存的规律,需要总结。带班四年,由最开始面对问题的固执、不服气,慢慢地发展为今天心态的转变,源于校长的那句「班级问题是处理不完的」。我们无法完美地处理每一个问题,所能做的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每一件特殊情况的处理,我会再次琢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候甚至是在补救,但我们不必后悔自己第一反应做出的决断。每一次的试错都是经验,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对自己的鼓励。不把问题看的太重,也不忽视每一次问题,调整好心态和状态,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