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方法有哪些)

2024-08-0605:22:28创业资讯1

数据分析的两种基本流程及六种具体情况

很多时候,我们会疑惑:“数据分析的标准流程是什么?”“为什么感觉自己只是在取数,却看不到结果?”“分析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对业务真正有用?”

实际上,数据分析可以归纳为两种基本流程:问题导向和数据驱动。在这两种流程下,又可以细分出六种具体情况。让我们逐一讲解。

一、问题导向的分析流程

这类流程的典型特征是:问题→数据→答案。业务部门通常会按照这个路径思考问题。比如,作为一名销售主管,你最关心的自然是团队业绩。于是,你的分析思路可能是这样的:

1. 问题1:我的团队业绩如何?

2. 数据1:当月达标情况……今年累计达标情况……

3. 答案1:目前已达标,超额20%。

你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比如,公司设立了业绩排名奖,每月同比增长排名前5的团队可以获得奖金。现在已经是20号了,你想知道自己是否有机会获奖。于是,你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1. 问题2:目前排名+未来10天预计增速,能否让我拿到奖金?

2. 数据2:截至19日,同比增长排名……未来10天,各团队预计完成情况……

3. 答案2:从目前行业情况+未来增速来看,我能/不能拿到奖金。

需要注意的是,问题2比问题1复杂得多。问题1只需要统计历史数据即可,而问题2则需要预测未来10天的走势。关于预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

1. 简单用前20天趋势,模拟未来10天走势(趋势外推);

2. 根据去年同期的走势,模拟未来10天走势(周期性分析);

3. 根据手头尚在跟进的客户预计转化率,推测结果(业务模型);

4. 根据销售人数、销售费用等数据建模,预测结果(算法模型)。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复杂需求”。当需求变得复杂时,数据分析的流程也会变长,主要体现在数据环节。越复杂的方法,需要准备的数据就越多。

那么,复杂方法有哪些呢?我们可以根据分析目标的复杂程度,将问题导向的分析流程划分为四个等级:

1. 复杂度一级:认识现状

这是最简单的一类分析,直接统计历史数据即可。例如,截至1月3日,今年新增用户数/累计完成的销售业绩;1月3日时间点上,商品库存有多少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罗列数据并不能解释现状的好坏,需要将数据与判断标准结合起来,例如将累计销售业绩与业绩考核标准进行对比,才能发现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分析流程可以概括为:业务想了解现状→统计数据指标+判断标准→描述现状。

2. 复杂度二级:原因分析

典型问题例如:“为什么我的业绩没有达标?”需要注意的是,业务方此时可能已经有假设,也可能没有假设,需要区别对待:

要想分析得深入,一定要有业务假设,否则数据分析很容易停留在指标拆解的层面,最终只能输出“因为人数少了,所以没达标,建议把人数搞高!”这类肤浅的结论。

3. 复杂度三级:优化表现

典型问题例如:“我要怎么做,才能让业绩冲第一?”这类问题需要完成前两个复杂度的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优化表现类流程通常会比较长。很多数据分析师不知道如何提出业务提升建议,就是因为缺少了前几步的铺垫。不了解业务现状和问题根源,自然无法提出有效的建议。

4. 复杂度四级:预测走势

预测类问题通常都很复杂。在进行预测之前,至少要先了解现状,知道问题点,知道业务方是否有计划采取改进措施。收集了足够的信息之后,才能进行合理的预测。

具体来说:

  • 如果不考虑业务动作,那么可以直接用趋势外推,分析流程就很短:业务想知道预测结果→观察过往趋势→按过往趋势拟合函数→直接外推结果。

  • 如果要考虑业务动作的影响,例如“追加投入会怎样”,那么流程就会复杂很多:业务想知道预测结果→观察过往趋势→建立模型,量化投入影响→代入参数,预测结果。

总而言之,业务问题越复杂,需要分析的环节就越长,前期的铺垫工作也就越多。否则,很难输出有价值的结论。

二、数据驱动的分析流程

除了问题导向的分析流程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是,业务方没有主动提出需求,但是数据分析师需要主动从数据中挖掘业务含义,发现业务问题。此时的基本流程是:数据→问题→答案。

这条路往往走不通。因为很多数据分析师只关注数据本身,对业务情况缺乏了解,因此不知道如何解读数据。例如:

1. 知道累计销售额是多少,但不知道业务考核标准,因此无法判断“好/不好”;

2. 知道销售排名是什么,但不知道业务的排名奖励细则,因此无法看出谁有潜力拿奖;

3. 知道销售不好是因为某个产品卖得很差,但不了解产品属性,无法深入分析。

本文花了很大篇幅介绍如何从业务视角出发进行分析,就是为了提醒那些每天对着报表发呆的同学,要多和业务沟通,加深对业务背景和业务状况的了解。

很多公司业务和数据的沟通还是比较紧密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数据→问题→答案”的基本流程进行优化,例如:

1. 从异动出发:数据→异常波动→业务沟通→问题确认→深入分析/问题结束。

这种情况下,数据分析师首先要从数据中发现指标的异常波动,然后与业务方确认情况。如果异动是业务方主动发起/早就知道/已经采取措施应对的,那么就不再纠结;如果是意外情况,就需要深入分析,直到找到问题原因。

2. 从标杆出发:数据→寻找标杆→业务沟通→可复制性确认/问题结束。

这种情况下,数据分析师需要从数据中找到表现特别好的产品/地区/渠道,然后与业务方确认“这是否是一个机会点”“是否值得推广”。如果业务方对此已经了解,那么分析就可以结束了;如果业务方对此感兴趣,就需要深入分析标杆的可复制性,推动标杆经验的推广。

3. 从部门联动角度:数据→关联情况分析→信息共享→问题确认→深入分析/问题结束。

这种情况下,数据分析师需要分析不同部门之间的关联情况,例如发现销售走势下滑,要提醒供应链部门注意积压风险;发现营销费用过高,要关注现金流;发现业务部门计划举办大型活动,要提醒客服/售后部门做好准备。先共享信息,然后了解相关部门是否有应对措施,如果没有,再进行深入分析。

将所有流程总结如下图,方便大家参考: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