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在当今商业环境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价值在于能够帮助企业洞悉业务本质,提升决策效率。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几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一、直观呈现:数字和趋势分析法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采用数字和趋势图展示数据信息往往是最直观的方式。通过观察具体的数字变化和趋势走向,我们可以快速获取关键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例如,我们可以将一款App或网站的UV、PV等核心指标汇总到一个数据看板上,并进行实时更新。这种方式使得数字和趋势一目了然,极大地方便了我们掌握业务动态。
二、洞察差异:对比分析法
顾名思义,对比分析法就是通过比较不同事物在某个指标上的差异和变化,来发现问题、寻找机会。这种对比通常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 将同一事物的指标在不同时间节点上进行比较,例如,分析《数据分析72问》这本书在过去一年中各个季度的销售量变化趋势。常见的纵向对比指标包括同比、环比、定基比等。
横向对比: 在固定的时间节点上,比较不同事物的同一指标,例如,对比京东、当当网、亚马逊、淘宝在本月的图书销售额,分析各平台的市场份额和竞争格局。
三、抽丝剥茧:维度分解分析法
当面对过于宏观的数据时,维度分解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挖掘问题根源。 具体来说,就是将数据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拆分,观察每个维度对整体的影响,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例如,假设某款App的日活用户数量突然下降,我们可以将其按照新老用户、渠道来源、App版本、地区分布、设备类型等维度进行拆分,逐一排查问题原因,最终找到导致日活下降的“罪魁祸首”。
四、精准画像:用户分群分析法
用户分群分析法的核心是将用户按照特定的行为特征或属性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用户群体,并针对每个群体制定差异化的运营策略。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将某款App的用户划分为“北京用户”、“上海用户”、“杭州用户”等不同的群体。然后,我们可以分析每个用户群体的App使用时长、使用频率、购买次数、购买金额等指标,构建用户画像,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行为特征。
用户分群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精准营销,提升用户转化率。 例如,针对“放弃支付”或“支付失败”的用户群体,我们可以定向推送优惠券,促使他们完成购买。
五、化繁为简:逻辑树分析法
逻辑树分析法是一种将复杂问题分解成多个简单子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核心思路是将一个看似无从下手的大问题,逐步拆解成可以量化的具体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在面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估算类问题,例如“全国有多少个产品经理?”、“深圳地铁高峰期客流量多大?”、“公司楼下摆小摊月入多少?”等。这类问题看似无从下手,但我们可以利用逻辑树分析法,将大问题拆解成可以量化的小问题,最终得出合理的估算结果。
六、追踪转化:转化漏斗分析法
在商业领域,绝大部分变现流程都可以抽象为一个“漏斗”模型。 转化漏斗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用户在每个转化环节的流失情况,找到转化率低的瓶颈,并进行针对性优化。
常见的转化漏斗模型包括用户注册转化漏斗、电商下单漏斗等。通过漏斗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方面的关键信息:
1. 整体转化效率: 例如,从注册到付费的用户占比是多少?
2. 每一步的转化效率: 例如,从浏览商品到加入购物车的转化率是多少?从加入购物车到下单的转化率是多少?
3. 流失用户特征: 在哪个环节流失的用户最多?这些流失的用户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通过以上六种数据分析方法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如何利用数据驱动业务增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数据分析方法远不止这些,希望大家能够活学活用,将数据分析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从数据洞察用户行为:注册流程优化与留存分析
以注册流程为例,观察下图所示的三步流程。假设总体转化率为46.5%,意味着每1000名访问注册页的用户中,仅有465名成功注册。进一步分析每一步的转化率,我们发现第二步的转化率仅为65.3%,远低于第一步的85.3%和第三步的83.5%。
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一明显差异揭示了第二步可能存在阻碍用户顺利注册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这一步骤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并进行针对性优化,最终提升整体转化率。
数据指标只是对现实情况的抽象概括。要想真正理解用户行为,需要深入分析用户的行为轨迹。
例如,仅仅关注常见的UV和PV指标,远远不足以了解用户如何使用产品。借助大数据技术还原用户的行为轨迹,可以更直观地洞察用户的真实体验,从而精准地发现问题所在。
如果即使对数据进行多维度拆解仍难以定位问题根源,分析用户行为轨迹可以帮助我们从产品和运营层面找到突破口。
留存分析:抓住用户,创造价值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当下,获取新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而留住一个老用户的成本却远低于此。用户留存成为了每个公司都必须关注的核心指标。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用户留存的现状,并结合用户行为分析找到提升留存率的有效方法。
以某阅读类App为例,假设数据显示,每天阅读时长在25-30分钟的用户留存率远高于阅读时长在5-10分钟的用户。 那么, 我们可以尝试将提高用户阅读时长作为提升留存率的一个重要策略。
常见的留存分析场景还包括:
- 不同渠道用户的留存率对比
- 新老用户留存率对比
- 新上线的运营活动或产品功能对用户回访的影响
A/B测试:用数据驱动决策
A/B测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常用于测试产品新功能、运营活动、广告效果以及算法优劣等。
例如,假设某产品设计了两种不同的界面风格(如下图所示), 包括背景颜色、按钮文案和模特等元素的变化。以按钮点击为例,我们可以通过A/B测试,比较实验组(A)和对照组(B)的按钮点击次数和点击率,从而评估哪种设计的效果更好。
图来源于网络
进行A/B测试需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
- 充足的测试时间
- 较高的数据量和数据密度
如果产品的流量不够大,进行A/B测试很难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
其他数据分析方法:
数学建模分析法:在进行用户画像、用户行为研究时,经常会用到数学建模、数据挖掘等方法。例如,可以通过用户的行为数据、相关信息以及用户画像等数据,建立相应的模型来解决特定的问题。
5W2H分析法:即为什么(Why)、什么事(What)、谁(Who)、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如何做(How)、什么价格(How much)。 该方法主要用于用户行为分析、业务问题专题分析、营销活动等。
以用户购买行为为例,5W2H分析法可以应用如下:
- Why:用户为什么要购买?产品的吸引点在哪里?
- What:产品提供的功能是什么?
- Who:目标用户群体是谁?这个群体的特点是什么?
- When:用户的购买频次是多少?
- Where:产品在哪里最受欢迎?在哪里销售?
- How:用户如何购买?购买方式是什么?
- How much:用户购买的成本是多少?时间成本是多少?
数据分析的几个关键点:
数据分析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体系,方法和资料都非常丰富,这里仅列举一些常用的方法。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分析主题的定性与定量: 在设计分析主题时,需要明确分析的目的是定性还是定量。如果是定性分析,通常只需要考虑相关性以及影响的正面或负面。而定量分析则更受业务方的欢迎,但也更加复杂和困难,通常需要借助机器学习模型来解决。
- 发现分析主题的两个切入点: 指标监控和业务问题。 数据部门更擅长从指标监控中发现问题,而业务部门则更擅长从实际业务中发现问题。但对于一个成熟的数据部门来说,将指标监控和业务监控深度结合起来,可以更有效地发现分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