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细分市场(何为细分市场)

2024-08-0806:31:05经营策略2

对“市场”的深度解读:洞悉本质,精准营销

作为营销人,无论身处甲方(企业)或乙方(市场服务方),“市场”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研究对象。我们真的理解“市场”的含义吗?

普遍的认知中,市场被视为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例如农贸市场、海鲜市场等。这种理解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并无不妥,毕竟他们关注的是购买行为。但对于操盘市场的营销人来说,如此理解就显得过于片面了。

营销语境下的“市场”

营销专业人士对市场的定义与大众认知截然不同:

  1. 市场是指一种货物或劳务的潜在购买者的集合需求----美国市场营销协会
  2. 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所有实际的和潜在的购买者的集合----菲利普・科特勒

可见,营销视角下的市场并非简单的交易场所,而是所有现实和潜在需求的总和。哪里有需求,哪里就孕育着市场。

专业定义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重要法则:营销中的市场研究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其本质是研究消费者。营销中的市场,是由消费者各种需求构成的集合体,每个具体的需求都代表着一个细分市场。

营销人对市场的常见误区

在三松兄弟多年的服务历程中,我们发现不少企业和同行对市场存在以下误解:

误区一:将行业等同于市场

例如,将方便面行业、饮料行业等称为方便面市场、饮料市场。这种宏观概括本身并无问题,但不利于清晰地认知市场和进行后续操作。市场营销需要的是微观、精准的市场描述。

误区二:将地域区位视为市场

类似北方市场、一线城市市场、国内市场等称呼,只是一种粗略的市场划分,并非基于消费者需求制定。许多企业受自身能力限制,只能覆盖特定区域,于是用地域来界定市场范围。

误区三:未曾出现即没有市场

许多企业习惯根据已有现象定义市场,却忽视了圈外潜在的机会和风险。诺基亚的衰落正是这种思维的典型案例。

当某个行业或产品出现繁荣景象时,往往吸引众多模仿者,认为有利可图。仅凭现象定义市场极易陷入“幸存者偏差”,忽略了现象背后可能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最终导致失败。

误区四:市场可以被创造

对于通过教育创造市场,三松兄弟认为机会存在,但不推荐。一些企业试图推出所谓概念性新品类,试图培养消费习惯。

如果消费者本身存在潜在需求,教育才有可能成功。但企业需要投入巨大成本对营销链条各环节和消费者进行教育。这种孤注一掷的方式并不适用于资源和资金有限的中小型企业。

如果消费者根本没有这种需求,甚至与之相悖,那么任何类型的企业都很难成功。试想,如果一种新型药物可以替代一日三餐,企业教育消费者接受的可能性有多大?

市场营销的本质

简而言之,做市场营销的核心是:研究消费者、匹配产品、选择交易场景。具体操作中,需要关注以下关键点:

  1. 市场现象难以预测未来,做市场要洞察现象背后的原理,而非盲目模仿。
  2. 消费者是市场核心,企业要时刻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跳出思维定势,寻找长久机会。
  3. 需求与产品并非一一对应,可以利用不同产品组合、品类组合,在不自我蚕食的前提下,匹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4. 交易场景并非越多越好,要根据目标人群的消费触点精准匹配,避免无效接触和资源浪费。

以上是三松兄弟对“市场”的一些思考,希望能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提供参考。

总而言之,市场是由消费者和消费者需求构成,消费者才是市场研究的核心,而非行业。

每个细分市场的定义背后都必须存在需求或潜在需求,而非完全取决于需求是否已成为一种现象。

做市场营销的本质工作是研究消费者、匹配产品、选择交易场景。研究消费者,更要研究需求背后的思考和认知(三松兄弟称之为思考节点和思考认知点)。研究消费者不仅是营销学的范畴,更需要认知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客观研判,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捕获未来的机会。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