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痛点(产品痛点的案例30个)

2024-08-0807:05:25创业资讯5

从“痛点”到“交易”:重新思考产品设计的着力点

产品设计中,我们总强调关注用户需求,挖掘“痛点”、“痒点”、“爽点”。但这些概念真的清晰明确吗?如何更准确地把握产品设计的核心方向?

“痛点”一词,不同人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恐惧”,有人说是用户“未被满足的期望”,还有人认为是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不满”。这些理解虽然角度不同,但都指向一个核心:用户需求与产品功能之间的落差。

但并非所有问题都需要解决,判定“痛点”的关键在于:

  • 问题是否真实存在?
  • 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如何?
  • 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如何?

这三个问题帮助我们避免陷入伪需求的陷阱,判断问题是否值得解决。

至于“痒点”,可以理解为“锦上添花”的需求。解决它能提升用户体验,但并非用户必需。区分“痛点”和“痒点”可以借助诺贝尔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解决“痛点”需要提升效用,解决“痒点”可以通过降低欲望或小幅提升效用来实现。

“爽点”则是指产品能够高效满足用户特定场景下的需求,带来即时快感。这种快感源于多巴胺的分泌,它让人们不断重复体验这种“爽”。游戏、抖音、购物等上瘾行为,都与多巴胺循环有关。

无论是解决“痛点”还是满足“痒点”,抑或是创造“爽点”,本质上都是为了让用户更高频地使用产品,甚至形成依赖。而用户持续使用产品的动力,来自于“使用收益递增”和“离开成本递增”。

俞军老师提出的“产品即交易”概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用户选择产品,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交易。这场交易的达成,取决于用户感知到的“预期收益”是否大于“预期成本”。

产品设计不应局限于寻找“痛点”,而应从“交易”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为用户提供超出预期的价值,让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试想一下买房的场景,买方希望以最优的价格买到心仪的房产,认为这笔交易能为自己带来未来的增值;而卖方则希望以合理的价格出售,认为卖出比持有更有利。双方都期待通过这次交易,改善自身状况。

这其实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理性个体主动采取行动,都是为了改变现状,追求更好的结果。当我们对现状感到满意,且没有新的目标时,便会失去动力,就像很多人在大学里的状态。

产品可以看作一种交易,为了让交易持续进行,有两个关键前提:

  • 用户对现状不满,并预期产品能带来更好的改变;
  • 用户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

只有当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交易才有可能发生。用户对现状的不满,可以理解为产品解决了他们的痛点、满足了他们的痒点,最终带来了爽点。

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 从用户角度:用户付出时间、金钱或学习成本,希望能获得满足感、愉悦感或成就感等。
  • 从企业角度:企业付出研发成本、营销成本,希望能获得市场份额、财务收益或品牌提升等。

只有当用户和企业都认为这笔交易是划算的,交易才能持续进行。

交易越频繁,用户对产品的依赖性就越强,产品的价值也越高。

产品经理的核心任务就是:发现并促进这种交易场景的发生,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持续挖掘和提供可交换的、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 更高效地创造这些用户价值;
  • 持续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所有交易成本;

每次设计产品功能时,不妨问问自己:作为用户,我能获得什么价值,需要付出什么成本?作为产品经理,我是否更高效地创造了价值,降低了成本,让交易更容易发生?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