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池子法则”到“文案流水线”:像打造产品一样打造爆款文案
你是否曾想过,一篇爆款文案的诞生过程,其实就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可以流程化、标准化?
文案圈似乎存在着这样一种“两级分化”:
- 有些人,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总能写出直击用户痛点、激发购买欲的爆款文案;
- 也有些人,即使热爱文案、勤学技巧,却依然面对产品无从下手,半天憋不出一个字,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天赋?努力?都不是! 答案是:学习方法!
前者是“会学”的典范,他们不仅勤奋,更善于思考,能总结归纳不同技巧背后的逻辑,洞察人性,最终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写作体系和框架。他们下笔如有神,是因为心中有“框架”引路。
而后者则是典型的“学习”型选手,他们最大的优点是努力,最大的缺点也是努力。他们习惯于埋头苦干、模仿练习,却忽略了对技巧背后逻辑的思考和总结,更别提构建自己的写作框架了。他们写作效率低,是因为只会简单地“套用”技巧,一旦遇到新情况就束手无策。
如果你恰好属于后者,那么恭喜你,接下来的内容将帮助你摆脱困境。我将首次公开自己8年实战经验总结的独家文案写作框架——“池子法则”,它能让你像高效的流水线一样,快速产出优质文案。
即使你已经是文案高手,也不妨将你的方法与“池子法则”进行对比,也许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池子法则”是什么?
试想一下,如果把“写文案”比作“工厂生产产品”,那么最高效的方式是什么? 当然是流水线作业!
“池子法则”就像一条虚拟的“文案生产线”,它将文案创作拆解成三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都像一个“池子”,负责不同的加工任务,最终将所有元素整合,输出一篇完整的、具有强大说服力的文案。
这条“生产线”由三个核心“池子”构成:卖点池、激活池和加工池。其中,激活池又细分为两个子池:动机池和信任池。
每个池子都像是一个“化学反应器”,不同的元素在这里碰撞、融合,最终生成一篇精彩的文案!
1. 卖点池:挖掘产品的闪光点
卖点池,顾名思义,就是存放产品卖点的地方。你需要做的,就是将产品的优势、亮点、对用户的独特价值,统统“扔”进这个池子。
例如,一款面膜产品,它的卖点可能是:保湿锁水、轻薄服帖、淡化痘斑、植物精华、安全无刺激等等。
(Ps:以上只是举例,具体卖点需根据实际产品分析)
为什么要挖掘产品优势?
1. 确定文案方向: 所有文案都要围绕产品优势展开,这是文案的“根基”所在。
2. 找到核心卖点: 你需要从众多优势中,找到最能打动用户、最具差异化的核心卖点,并进行重点包装和宣传。
先尽可能多地挖掘产品优势,任何能促使用户下单的点,都可以先放进“卖点池”。
至于如何挖掘、筛选、定位产品的核心卖点,我们会在之后的文章中详细探讨。
2. 激活池:让卖点“活”起来
当“卖点池”中积攒了足够多的素材后,接下来就要将它们“捞出来”,放进“激活池”进行“加工”。
为什么要“激活”?
“卖点池”中的优势只是“原材料”,要想让用户心动,还需要将其加工成诱人的“产品”,而这就是“卖点激活”的过程。
“激活池”中,我们需要完成两项重要工作:
(未完待续...)
将产品优势转化为用户利益,并建立信任感
- 要让用户明白我们的产品优势如何让他们受益;
- 要让用户相信我们所说的产品优势是真实的,选择我们是明智的。
如何“激活”产品的卖点?
我们需要激活两个关键要素:用户动机和用户信任。
你所了解的产品优势,用户未必清楚。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些优势对他们有什么好处?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需要将产品优势转化为用户利益,告诉用户为什么需要这款产品,并激发他们的使用动机。
用户不关心产品优势本身,而是关心优势背后的好处。
以男士面膜为例,假设产品优势是“洁面效果好”。
但有些男士没有使用面膜的习惯,也不知道自己需要面膜。这时,仅仅强调“洁面效果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需要激发用户的使用动机,例如:
这段文案传达了什么?
它强调了使用面膜的好处:保持干净清爽,并且打破了“使用面膜显得娘娘腔”的刻板印象。这样一来,用户使用面膜时就没有心理负担了。在激发了用户动机之后,我们再去强调“洁面效果好”这个优势,就能事半功倍。
再以脸部按摩仪为例,假设产品优势是“按摩毛孔”。
对于大众女性来说,脸部按摩仪并非必需品,很多用户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类产品的需求度不高,我们需要主动激发用户动机。
如何激发?
我们需要挖掘产品优势背后的用户利益。
直接告诉用户“产品能很好地按摩毛孔”,并不能激发他们的购买欲。
为什么?
因为“按摩毛孔”只是产品本身的属性,对用户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需要告诉用户的是这个优势背后的好处,这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
那么,“按摩毛孔”这个优势背后有哪些用户利益可以挖掘?
我们可以这样说:
或者:
这些文案都在强调产品优势带来的用户利益,例如改善毛孔粗大和黑头问题。这些好处能够打动用户,让他们感受到产品与自身息息相关,能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无论是消除用户顾虑、挖掘优势背后的好处,还是解决用户实际问题,都是激发用户动机的有效方法。当用户对产品产生兴趣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介绍产品优势了。
有些产品无需刻意激发用户动机,例如剃须刀。用户不需要你告诉他们使用剃须刀,他们的痛点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剃须刀。这时,我们只需要让用户相信产品的优势即可。
用户天生就带有怀疑精神,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如果我们直接介绍产品优势,很可能会遭到他们的质疑和排斥:
凭什么相信你说的?
我们需要建立用户信任,让他们相信我们所说的产品优势是真实的,选择我们是明智的。
以保温杯为例,假设产品优势是“持续保温”。
保温杯是刚需产品,用户不缺乏使用动机,而是缺乏信任感。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用户相信“持续保温”这个优势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增强用户信任感,例如使用数字:
数字让产品优势更加具体,可信度更高。用户可以轻松验证信息的真伪。
我们也可以植入场景:
场景化描述能让用户产生画面感,增强真实感和信任感。
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拍摄短视频:
例如,将沸水倒入保温杯中,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水温,并用曲线图记录温度变化。实验结果可以直观地证明保温杯的保温效果。
以上数字、场景、实验等方法都能有效增强用户信任感。当我们赢得用户信任后,他们在横向对比产品时,就会更倾向于选择我们。
修改后的内容:
通过第一步,我们创建了卖点库,进入第二步,激发了卖点,此时用户对我们的文案产生了兴趣和信任感。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三个阶段:加工池。
什么是加工池?它主要做什么呢?
加工池是对前面阶段输出的文案进行再加工、打磨和检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下面我们逐个分析:
什么是行动诱饵?
众所周知,卖点文案的最终目的是促成转化。当用户对产品产生了购买欲望并相信产品优势时,我们必须趁热打铁,促使用户立即行动。
你可能会说,不必着急,用户有需求自然会购买。但实际情况是,如果不刺激用户立即行动,他们很可能只是看看,为什么呢?
因为在做出消费决策之前,用户会本能地出现“行动障碍”。我们的任务是帮助用户扫除这些“行动障碍”!
那么,有哪些“行动障碍”呢?主要是两种:
1)购买风险
有哪些购买风险?常见的有:
担心购买到假货怎么办,效果与实际宣传相差很大怎么办,价格买贵了怎么办,售后问题如何解决····
这些都是用户做出购买决定时,必须一起承担的购买风险,这些风险会直接导致用户犹豫,甚至不买。
那么,我们如何消除用户的这些购买风险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风险转移到我们自己身上,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对用户说:
购买后不满意无条件退款;先免费体验试用装,满意后再付款···
当用户在购买过程中承担风险时,他们就没有后顾之忧,下单就会更加放心了。
2)拖延症
还有一种因素会导致用户下单犹豫,那就是拖延症!
不知道你在购买时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想法:
不急,再看看,反正又不急着用,还是谨慎点好···
最后不了了之。
这就是拖延症,每个人都有。那么,在文案中,我们如何消除用户的拖延症呢?
有一个办法:超值福利+制造稀缺!
统一的句子模版大约是这样:
前 X 位下单用户额外免费赠送价值 XXX 元···1 个/份··,Y 份送完即止,仅限今日/当天有效···
由于有超值福利赠送,用户的占便宜心理会被激活。又因为限时限量,用户怕失去这个机会,很稀缺,后面买就占不到便宜了,所以就促使用户立即做出决定!
至此,一个完整的卖点文案雏形就出来了:用户看了有欲望,并且相信我们的产品优势是真的,此外还有“诱饵”刺激用户立即下单的冲动。
那为什么我称它为雏形呢?
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文案自检,或者说修改。没有一步成型的文案,反复打磨才能出精品!
那么,自检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给你一份简单的自检清单:
1)文字组织是否足够精炼、表达是否通顺、阅读是否生动
2)你传达给用户的卖点是否容易理解
3)卖点对用户的好处够不够诱人
4)证明卖点的证据有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5)用户看了有没有行动欲望
你需要逐一检查这些内容,直到“加工”出一个满意的文案为止。
好了,到这里,一个完整的卖点文案写作框架就介绍完了!
根据产品自身属性、市场用户需求,分析出产品优势或独特用户价值。凡是对用户成交有积极刺激的,都可以扔进第一个池子——卖点池!
接着,我们再次分析产品,看看用户是否有足够的购买动机。如果没有,我们就将产品优势扔进激活池中的动机池!如果有,我们就扔进激活池中的另一个小池子信任池!
我们进行收尾的加工池工作,一是添加不同的行动诱饵,刺激用户立即行动转化!二是根据自检清单,对文案进行最后的修改润色工作,直至最终定稿!
对于新手朋友,如果你将这个写作框架熟记于心,并在其中不断学习各种写作技巧,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自己的写作体系。这种学习效率是最快的,别人用一天写出的好文案,你可能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