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从事用户运营、新媒体运营还是用户增长,抑或处于互联网运营领域的初学者、多年的主管或经理,都会深刻感受到活动能力对于运营的重要性。
- 为了完成月度指标,你会考虑开展一场活动吗?
- 为了提升社交媒体粉丝数,你会思考策划一场活动吗?
- 为了提高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你会谋划一场活动吗?
活动的重要性及其成效,已在运营人员中根深蒂固。
进行活动时,你会发现一些人思路清晰,胸有成竹,而另一些人则缺乏全盘计划,流程混乱,甚至手忙脚乱。这正是运营人员活动策划能力的高低之别。
有人可能会质疑:公司有专门的活动运营岗位,我的职业发展也不涉及活动策划方向,我是否还需要特别提高活动能力呢?
我的回答是需要。
原因如下:
- 许多公司并不设有专门的活动运营岗位;
- 掌握了活动策划能力,许多活动可以自行独立完成,效率高、效果好。
下面,我将分享我在活动策划运营方面的经验。这篇文章将按照我策划一场活动的流程逐一分解,力求做到理论结合实践。
一、明确活动的主要目标
总体而言,活动的目的可分为三类:品牌推广、流量获取、付费转化。
其中,品牌推广类型的活动可能由市场人员更多接触,而运营小伙伴接触更多的是后两类活动。
拉新裂变、召回推送、团购五折等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流量获取;而电商常用的优惠券、满减券等旨在付费转化。
一场成功的活动只能有一个主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所有操作。活动可能涉及多个目标,但整体目标只能有一个。
当收到领导的任务,需要提升产品的某个指标,例如:公众号每日新增关注人数时,
不要急于通过一场活动来解决。首先对目标进行分解,探索其他可能的解决途径。
例如,分析之前的增长渠道,是否存在提升空间;寻找新的有效渠道等。
开展活动之前,请自问几个问题:
- 这项活动至关重要吗?
- 活动的目的是什么?需要活动解决什么问题?
- 这项活动有可利用的资源吗?
如果答案均为肯定,我们便可开始行动。
二、明确活动的主要受众
我见过许多成效不佳的活动,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即活动受众模糊不清。
射箭需要瞄准靶心,做活动要有针对性。的放矢才能取得佳果。
特别是针对单一指标提升的小活动,一定不要贪多,活动受众跨度大,缺乏重点,看似全面,实际缺乏对真实目标用户的精细化运营,活动效果可想而知。
(1)我们的活动受众是谁?
- 一项拉新活动,目标受众是从未下载或使用过的目标用户;
- 一项召回活动,目标受众是流失用户;
- 一项付费转化活动,目标受众是操作频繁但在付费时犹豫不决的用户。
明确活动受众是后续操作的基础。
理想情况下,可以制作一份活动受众的用户画像,针对不同的年龄、文化水平、用户习惯设计不同的活动路径和玩法。此处不详细展开,后续内容会详细介绍。
(2)他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活动的本质其实是交换。我们用奖励换取用户的注册使用、时间、活跃度、付费等。
投其所好就非常重要且容易理解了,只有当奖励对目标用户足够有吸引力时,才能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
(3)哪里可以找到目标受众?
明确目标受众有助于确定采用哪些渠道。
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都是对活动结果负责。
这是我随意截取的一个朋友圈活动,是一家 K12 教育机构的活动页面。
我们思考几个问题:
1. 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运营人员应该很好理解,目的就是利用活动对象的社交圈进行裂变拉新。但家长可能不同,他们参加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亲子学习+奖品。
运营人员在策划活动时需要区分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活动对象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目的必须包装在活动对象的目之内,这样的活动才有成功的可能。
2. 这个活动的活动对象是谁?
是学习英语的孩子吗?显然不是。
这个活动的受众应该是家长。
既然活动受众是家长,为什么奖品却是孩子喜欢的呢?能否把奖品换成家长喜欢的电子产品或化妆品等?
谈谈我的思考。
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儿童喜欢的礼物成本远远低于家长喜欢的。
从活动内容来看,这个活动需要孩子和家长的配合,通过奖励刺激孩子积极配合,将裂变目的隐藏在英语学习的背后。
三、你的活动能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
换句话说,用户为什么要参加你的活动,这个诱饵是什么?
无论是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还是物质需求,归纳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有利可图。
活动必须通过利益诱导,让用户完成预期的行为动作。
利益诱导的力度值得琢磨。
过大则成本太高,活动最终的投资回报率不理想,而且容易养成用户刁钻的习惯,导致今后再有小活动也不参加(例如瑞幸咖啡每天给我发送 2.8 折、3.8 折的优惠券,偶尔给我发送 5.8 折的券,那我肯定看不上)。
而过小又不足以撬动用户。
如何策划一场成功的活动?
策划活动并非易事。想要活动取得成功,需要仔细思考和规划。本文将详细介绍活动策划的六个关键步骤,帮助你打造一场引人注目的活动。
三、 确定活动的吸引力
策划活动的第三步是明确活动的吸引点,并评估其力度是否足够,是否过大。
活动力度的评估需要结合目标用户的参与内容。例如,一个裂变活动奖励用户158元人民币。
这个奖励是高是低?无法判断,对吧?因为你不知道是邀请一个人就奖励158元,还是必须邀请20个人才能获得158元。
以转化付费类活动常见的满减券为例,通过优惠券的形式吸引用户下单。
出现在这类页面上的用户通常都有购物需求,否则谁会没事浏览饿了么呢? 满减券既能刺激转化,又能提高客单价,可谓一举两得。
四、 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
信息爆炸时代,用户每天接收海量信息,各种活动信息也充斥其中,导致用户对活动逐渐麻木。
活动形式是否有创意、是否新颖、能否让人眼前一亮,将直接决定着活动能否在众多信息流中脱颖而出。
运营人员平时应多关注各行各业的活动,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的活动方案。
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1)活动的核心流程是否顺畅,用户体验是否良好
这是活动的基石。就像盖房子一样,顺畅的核心流程就好比稳固的地基,后续的活动包装和玩法优化都是上层建筑。地基不稳,房子再漂亮也经不起风雨。
(2)活动包装是否足够吸引人
以之前提到的K12案例为例,其活动包装就非常出色。
通过对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包装,将拉新活动包装成亲子英语学习并有机会赢取奖品的活动,大大降低了家长分享朋友圈的心理障碍(降低用户参与成本,下文会详细说明)。
(3)活动流程中可以借鉴游戏化思维
例如,用户的活动路径是否清晰明确、每个步骤的介绍和引导是否足够清晰、奖励反馈是否及时、是否有分享机制方便传播等。
并非所有玩法都适用于所有活动。应根据活动规模、目标用户、活动类型等因素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玩法融入到活动中。
五、 降低用户参与成本
用户参与成本是指用户从了解到熟悉一个活动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参与成本过高,用户可能直接放弃参与,或在了解过程中流失;参与成本过低,又容易吸引羊毛党,影响活动效果。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用户的参与成本。
用户参与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成本
活动规则是否简单易懂?是否符合用户的思维习惯和使用习惯?要把用户想象成“小白”,不要让他们过度思考。
如果活动流程较长,产品设计上一定要给出清晰的引导。
活动玩法的创新固然重要,但不能盲目追求创新而忽视用户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2)金钱成本
参与活动需要用户付出多少金钱?门槛过高,不仅会阻挡羊毛党,也会将真正目标用户拒之门外。
不知道大家是否收到过类似“5元兰博基尼购车抵用券”的活动信息。这种活动毫无意义,除了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对品牌和流量毫无帮助。
(3)时间成本
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
需要用户持续关注的活动,时间过长容易被遗忘,时间过短效果不佳。用户对一个活动的持续关注时间通常不超过3天,只有极少数参与欲望强烈、活动力度很大的活动才能持续一周。
以今年618的集赞活动为例,活动时间过长,导致很多用户中途放弃。
建议:如果不是国民级产品,不要轻易尝试这种长时间活动,否则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
(4)信任成本
大品牌知名度高,用户信任度高。但小品牌、新品牌如何打消用户的顾虑?寻找有信任背书的人或品牌合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有值得信赖的品牌或个人背书,加上尽可能透明的活动规则,能够有效降低用户的信任成本。
左侧海报通过详细介绍主讲人的背景和荣誉为活动背书,降低用户信任成本;右侧海报则通过“1000万人”的字样,利用大量用户参与的事实增强活动可信度。
六、 总结
优秀的运营人员和团队会将许多活动融入到产品路径中,让活动成为驱动产品和用户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孤立的存在。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活动,都具有复盘的价值。运营人员要不断优化细节,提升活动效果。
对于运营新人来说,从策划简单的活动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运营体系,并培养数据分析和测试的能力,为将来承担更复杂的运营工作做好准备。
活动策划能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