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痛点、痒点、兴奋点:商业成功的基因
痛点,是用户亟待解决的燃眉之急。它像一根刺,时刻提醒用户采取行动,否则就会带来实实在在的痛苦,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拿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来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冷了穿衣、生病就医,这些都是迫切的需求。
有人说,痛点就是未被满足的刚性需求,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刚性需求是指那些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小的生活必需品,比如空气、水、食物和住所。
痛点和刚性需求不能划等号。比如,肥胖和身高,都会让人苦恼,但并非所有人都急于减肥或增高。这些痛点代表的是潜在需求,而非必须立刻满足的刚性需求。
对企业而言,用户的痛点就是商业机会,是孕育“蓝海”的温床。“滴滴打车”解决了出行难,代驾解决了酒后驾驶的风险,外卖平台满足了人们便捷就餐的需求,这些都是抓住用户痛点,并提供解决方案的成功案例。
痒点,则是用户内心“想要”的部分。是那些激发用户兴趣、引发渴望的产品或服务。虽然并非必需,但一旦接触,就会让人心痒难耐,产生强烈的占有欲。
就像手机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但苹果手机却代表着更高层次的追求。它精美的设计、流畅的体验、强大的品牌效应,都让人心驰神往,即使省吃俭用,也要收入囊中。
再比如,面对高企的房价,一些房地产商打出“买涨不买跌”、“再不买就亏了”的口号,就是在刺激用户的痒点,利用人们害怕错过的心理,促使其快速做出购买决策。
常言道:不痛不痒没感觉。营销的本质也是如此。如果不能精准地抓住用户的痛点和痒点,就很难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更无法促成最终的购买行为。
兴奋点,则是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是超越用户期望的附加价值。它能让用户眼前一亮,产生强烈的购买冲动。
一家蛋糕店,在“买一斤送半斤”的促销活动下,顾客络绎不绝。这背后的逻辑是,商家精准地抓住了用户“贪便宜”的心理,放大了产品的兴奋点,从而刺激了消费。
痛点、痒点、兴奋点是商业模式的基石,是营销活动的驱动力,是成功产品的基因。 缺少任何一点,都难以获得成功。
在新常态下,企业营销的核心任务就是抓住痛点、挠到痒点、放大兴奋点。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自身产品了如指掌。 要深入了解产品的性能、优劣势等细节,并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而不是空洞的口号。
第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仅要了解自身产品,还要深入研究竞争对手,明确优劣势,才能制定更有效的竞争策略。
第三,了解行业和用户。 要了解用户对行业的认知、对企业和品牌的评价,以及对价格、服务等方面的态度,才能找到改进的方向。
第四,洞察用户心理。 除了市场调研和用户访谈,营销人员更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用户的角度体验产品和服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