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源于市场营销,它将产品的市场表现比作生命体的成长历程,认为产品会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阶段,最终走向消亡。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和威尔士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相结合,提出了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们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国家间生产技术的差异。这种技术差距的变化会影响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使其从静态转向动态,也就是说,比较优势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具体来说,一种产品的生产优势会从技术领先的国家转移到技术追赶的国家,进而导致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
弗农和威尔士将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
产品生命周期
-
产品创新阶段:弗农认为,由于各种因素,产品创新通常起源于美国。由于技术领先,美国厂商在创新产品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其他国家尚不具备模仿能力,因此美国厂商可以获得国内外垄断利润。
-
外国开始模仿生产阶段:创新产品的技术逐渐成熟,生产流程也已标准化,其他国家能够克服技术和管理障碍,开始进行模仿生产。模仿国通常具备劳动力成本或其他资源优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导致美国产品市场份额下降。
-
外国模仿者向第三国出口阶段:模仿国通过大规模生产,不仅满足了本国需求,还开始向第三国出口,逐渐打破美国在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美国产品出口大幅下降,模仿国产品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
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阶段:美国对该产品的需求转变为依赖进口,从出口国变为进口国。由于产品在美国的生命周期即将结束,比较优势转移到模仿国。
上述四个阶段完成后,该产品在美国的生命周期宣告结束。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模仿国凭借“后发优势"开始进入新的产品生命周期。这一过程类似于接力赛,从发达国家的创新和生产开始,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到更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产品生命周期延长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创造利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