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Kevin的观点
2023年2月,微信订阅号版本大幅升级。本次升级后,微信将由以去中心化的订阅模式转变为以算法为核心的模式,由此也展现出平台内容生态格局的变化。
去中心化的订阅模式逐渐过渡为中心化模式。
平台一方面期望通过推荐算法增加公众号的打开率,为创作者带来更多的用户,另一方面也希望向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推荐算法的作用变得极为关键。算法能够从大量的各类内容中进行筛选,并结合用户的社交关系、兴趣爱好进行推荐。
现如今,互联网内容日益丰富,用户的门槛要求也在提升。内容不仅需要契合主题,更要满足用户独特的喜好。
正如马化腾在2022年内部讲话中提到的:“视频号是全公司的希望”,“短视频是互联网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产品经理,我们不应对这类客观规律进行对抗,而是应该顺势而为,利用算法的力量,以最节约资源、最符合用户趋势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
公众号本次改版后,对热门内容或带星封面内容仍然保留了大图头条展示,以获得更多的曝光。但对于不感兴趣或未标星内容,头条封面则变更为小图,以提升用户的阅读效率。
此前,微信订阅号第一条内容为大图封面,第二条为小图,创作者和用户都非常重视封面设计。本次改版后,公众号信息流中的内容均变为统一的小图片,减少了大图的数量,增加了用户浏览信息流的数量,从而提升了效率。但这也降低了内容的聚集性,使得内容趋于同质化。
用户仍然可以通过点击公众号右上角的“查看我的订阅”(my subscription)找到对应的公众号列表,以恢复到时间流订阅方式。
这种入口的复杂性会降低功能的渗透率,因此大部分用户仍旧在订阅号信息流中进行浏览。
本次改版的封面图变化与推荐算法相结合,提高了信息流的效率和个性化程度。这为新的创作者提供了更多曝光机会,不再仅限于平台对头部创作者的集中关注。对于头部创作者而言,一旦内容选择不当,则可能会低于平均阅读量,内容竞争难度也会增加。
与头条系不同,微信的算法仍然以社交关系为核心,推荐算法为辅助。很显然,张小龙最初并不倾向于算法。
在2019年的公开课上,张小龙直接阐述了他对社交分发的执着——
「我一直相信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获取新的信息并非主动到图书馆或网络上寻找,而是通过周边人的推荐获得的。」
准确来说,在微信发展的初期,张小龙非常忌惮算法介入内容分发,这一点可以在多个方面体现:
-
朋友圈排序始终按照时间顺序;
-
公众号排序始终按照时间顺序;
-
微信中没有任何带有推荐、猜你喜欢、热门等算法介入的模块;
-
微信改进公众号阅读体验仅是从公众号列表提升至内容列表;
-
用户在微信上看到的任何内容都是其个人主动选择的结果。
时至今日,算法分发逐渐渗透到微信内容生态的各个方面——
-
「看一看」推出了基于算法推荐的「精选」;
-
视频号出现了通过算法计算的「热门」标签;
-
公众号文章不再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排序,而是通过算法进行优化排序;
-
开始在公众号信息流中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公众号;
-
公众号文章末尾开始通过算法推荐与该主题相关的文章;
-
微信搜索的结果变得更加丰富,微信的搜索算法日益成熟。
微信公众号2023年的改版带来了许多新创作者。流量不再局限于中心化引导,平台的流量推荐为创作者创造了打造10万+阅读量爆文的可能性。
对于新创作者而言,这无疑是利好的支持,但对于老创作者,阅读量可能会出现下降。尤其是在垂直行业,用户本身较少,加上阅读量的下降,自然会影响更新动力。
一些产品经理创作者也逐渐停止了更新。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内容和用户的生命周期同样重要,因此平台只能在其中寻求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