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面试官不够专业,总喜欢问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比如,如果你面试新媒体运营,碰到了下面这些问题,真的要好好考虑要不要去这家公司了。
我面试过不少互联网公司,发现有些公司号称互联网公司,但其实里面的员工并没有互联网思维。比如,明明招聘新媒体运营,面试官却对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一无所知。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面试问题:面试官一脸嫌弃地问我的公众号粉丝数量,还说他们公司的公众号粉丝有几万人。请问,一个快消品行业的公众号,只有几万人算什么大号?
事实上,不同行业不同定位的公众号,粉丝数量会有很大差异。一个装饰材料公众号的粉丝主要来自装修公司,而一个快消品公众号的粉丝主要来自消费者。如果只看数字而不考虑行业和定位,就显得非常肤浅了。
一个合格的面试官应该关注的是粉丝增长速度和运营策略,而不是单纯地问粉丝数量。他们应该问:你在接手公众号后,粉丝数量的增长率如何?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运营公众号?
还有一些面试官只关注涨粉,仿佛涨粉是新媒体运营的唯一目标。他们认为只要粉丝数量多,就能带来收益,完全忽视了运营的本质。
其实,涨粉只是新媒体运营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优质内容、用户互动和品牌建设。如果一味追求粉丝数量,很容易导致粉丝流失和品牌形象受损。
我还遇到过这样的面试问题:
面试官看了我的作品后,直接说我不适合他们的岗位。我解释说我的作品只是其中一种风格,我还擅长其他风格的创作。但是面试官却固执己见,拒绝再看我的其他作品。
一个合格的新媒体运营人员,应该具备多元的创作能力和策划能力。不能仅仅通过一篇文章来判断应聘者的能力,而是应该给应聘者一个具体的命题,让他自行创作,再根据作品来判断是否适合岗位。
还有一些面试官喜欢用阅读量来评价文章的质量。他们认为阅读量越高,文章就越好。殊不知,阅读量并不代表文章质量,很多刷阅读量的文章并不能算得上优质内容。
评价文章质量,应该从内容、形式、逻辑等方面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看阅读量。一个合格的面试官,应该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而不是被阅读量所蒙蔽。
面试官还喜欢问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比如:"你运营过几个公众号?", "你一周发几篇文章?"。其实,运营过几个公众号并不能代表运营能力,发文频率也取决于公众号的类型和运营策略。
一个合格的面试官,应该关注应聘者的运营经验和方法,了解他们在不同领域的运营经验以及不同的运营手段,而不是一味关注数字和表面现象。
有些公司甚至把新媒体运营等同于销售,认为新媒体运营的唯一目标就是卖货。他们忽略了新媒体运营的价值,忽视了用户体验和品牌塑造。
一个成功的公众号,必须具备流量和信任这两个条件。如果一个公众号没有足够的流量,没有积累一定的信任度,就很难吸引用户,更别说卖货了。
你还记得我曾经被问过一个问题,面试官问我是否刷过阅读量。我承认在某些平台刷过阅读量,但是微信阅读量我从来没有刷过。面试官说:"我们是同行,大家都懂的。"。我当时心想,我们是同行没错,但是微信的阅读量我从来没有刷过,你凭什么说大家都懂的?
请问,面试官是想了解刷阅读量的方法,还是想判断我是否在工作中造假?一个合格的面试官,应该根据应聘者的作品和经验来判断,而不是用一些无稽之谈来判断。
我还想说,如果一家公司连基本的新媒体运营工资都不愿意给,那么这个公司对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根本就没有重视。
一个合格的公司,应该重视新媒体运营岗位,给新媒体运营人员提供合适的薪资待遇,给予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
面试新媒体运营岗位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考察公司和面试官,不要被一些不靠谱的面试问题所迷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曾经狭隘地认为,只要工作胜任,薪水给到位,便能一帆风顺。格局狭小,从未察觉其中的不足。
单枪匹马在新媒体领域闯荡,其局限性显而易见。新媒体行业本质上需要碰撞、交流和合作,广泛征求意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虽然新媒体不像广告公司要求团队协作,但一个人的努力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新媒体从业者最理想的工作环境莫过于拥有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设计师、技术、文案和电商人员齐全。
在这样的团队中,你的提案可以随时获得反馈,你的想法能得到他人的建议,你的作品也能获得专业的点评。你创作的每一句文案、构思的每一次活动和制作的每一篇内容都能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切磋。
并非否认孤立工作的可能性,但同岗位或理解本行业的同事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激励和灵感,这些对于成长期的从业者而言至关重要。
对于有了一两年经验的运营人员,虽非新人,但也称不上资深。对于这一阶段的运营人员,最重要的仍然是找到一个能够助力成长的平台。
如果你在 ABCD 公司面试,面试官询问了这些问题,你也应仔细评估面试官的水平。
如果你的主管本人都不真正理解运营的意义,只关注新媒体变现、涨粉、爆文等表面现象,那么建议你另谋高就。
以上分享完毕,愿我们在新媒体运营的道路上不断攀登,取得更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