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习论
第二节 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的本质在于克服认知障碍,本节将探讨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根据其针对的认知障碍类型进行分类。
一、学习方式的分类
认知障碍可以分为认知盲区和认知误区。消除认知盲区的学习方式称为探究式学习,而消除认知误区的学习方式则称为反思性学习。
还有一种学习方式,只能让学习者获取信息,无法帮助他们获得知识,也就是无法消除认知障碍,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接受式学习。
我们得到三种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反思性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的认知加工水平依次递增。
二、接受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对信息的接收、理解和记忆,也包括模仿和机械操练。
虽然接受式学习无法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必要。接受式学习是学习的准备阶段,为探究式学习和反思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读者可能会疑惑,为什么理解不能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因为理解意味着学习者在新的信息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如果没有顿悟的发生,学习者的意识结构和功能不会发生本质改变,也就是说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理解往往意味着伪学习。
现实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讲的时候,都听得懂,但等到自己做题时,却发现不会做。这就是接受式学习的固有局限。
读者也许会问,全面深入的理解,就不能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吗?答案是可以。因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必然会导致顿悟。在接受式学习中,全面深入的理解通常不会发生,除非学习者经过长时间思考某个问题,在听讲或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解答。
三、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习者遇到问题时,主动收集外部信息,并对信息的正确性和有用性进行辨别,最终利用外部信息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实际上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同化”。
探究式学习依赖于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外部信息的正确性和有用性进行辨别的思维方法(此定义与其他学者的定义不同)。批判性思维的三个基石:事实、逻辑和公理,在此不再展开讨论。
四、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后,对自己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进行检查,察觉其中的谬误,然后改正错误,并重构自身认知框架的学习方式。反思,就是自我批判。
反思性学习实际上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顺应”。
为什么反思性学习比探究式学习更高级?因为反思性学习除了需要批判性思维之外,还需要元认知能力。元认知指的是对认知的认知,换句话说,是对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过程的审视。
认识自己是世界上最难的事,哲学家经常这样说。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相对容易一些,因为思维过程是动态的。而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或观念)则要困难得多,因为观念是静态的。写作可能是最有效的反思方式。
探究和反思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它们都是基于问题的系统性思考。系统性是指全面性,学习者需要将与问题相关的所有要素都考虑在内。
反思不是基于错误的思考吗?哪里有“问题”?学习者满怀信心地提交了答案,结果发现自己错了。此时他心中一定生起惊讶和疑惑。惊讶和疑惑,不就是问题吗?
五、顿悟发生的条件
探究和反思必须达到顿悟的程度,才能导致学习的发生。那么,如何才能顿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 问题 (problem)。问题是指学习者的惊讶和困惑。问题是顿悟发生最基本的条件,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
(2) 专注 (concentration)。指学习者长时间、不间断地思考某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专注力和注意力不是同一个东西。现代认知心理学对注意力的研究比较多,但对专注的研究却很少。实际上,对学习起重要作用的是专注。
(3) 遍历 (thorough investigation)。遍历是指学习者对问题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每种可能进行详尽的考察和尝试。遍历要求学习者的思维具备发散性和缜密性。理解了遍历,我们才能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优秀的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因为他在顿悟之前已经考虑了几乎所有的情况。
小结:传统外语教学法的缺陷
传统外语教学法的一个根本缺陷在于,它局限于接受式学习,缺乏探究式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操练,或者被动听课,很少会发生顿悟。也就是说,学习基本没有发生。我国英语教学,多年以来费时多,收效低,这是一个根本原因。
很多学者认识到传统外语教学,浅层次学习多,深层次学习少。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浅层次学习的本质,就是接受式学习;深层次学习的本质,就是探究式学习和反思性学习。所以他们无法开出精准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