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世界的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之时,谁会想到,这个庞然大物,竟然会演变成现在纤薄轻巧的模样?那么,我们是如何将这占地170平米的巨兽,装进不足1平米的方盒子里的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世界首台计算机的组成。它为了计算炮弹轨迹而生,后来用于数学运算,主要采用"加法运算"。随后,法国数学家"巴斯卡"对其进行了改良,发明了"差分机",实现了四则运算。
而这台庞然大物的构成也是惊人的,由18000个电子管组成,耗电高达150千瓦每时,每秒仅能进行5000次运算。随着应用场景和科技的发展,算力需求逐渐无法满足,这个庞然大物被塞进了机箱之中。小小的机身蕴含着巨大的算力,也告别了简单的四则运算,进入了二进制时代。
由此,计算机语言也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将程序写入计算机,将计算机与物理机械相结合,再次将工业生产力推向了新的高度。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计算机也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了民用工具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计算机的不便携性和繁琐的组装特性,让其机动性受到限制。1982年,一位名叫"康柏"的学者推出了一款名为"手提电脑"的计算机,这大概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的雏形。尽管重量高达28斤,但其便携理念的提出,加速了办公计算机的普及。
延伸到当下,由"史蒂夫·乔布斯"在2008年2月19日发布的"MacBook"笔记本电脑,彻底颠覆了大众对于笔记本电脑"厚重"的概念。如今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下,算力应用得到了极致发挥,计算机的用途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笔记本电脑更是办公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其强大的功能与便携性,让我们可以在任何场所完成所思所想。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或许会摒弃外物的负重,由生物体本身进行计算,那时候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将不再是黄粱一梦。
本期视频带大家领略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下期我们将详细探讨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的区别,并深入解析笔记本电脑内部构成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