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说,我从没见过比这更乱的班级:教室地板永远像战场,即使班主任亲自上阵,十分钟后便会“死灰复燃”;桌椅如同被施了魔法,横看竖看都像扭曲的水蛇;课堂上,前排“飞纸传书”,后排“窃窃私语”,简直是噪音的海洋;作业更是“老大难”,收上来也是“残兵败将”。
究其原因,频繁更换老师是罪魁祸首。从一年级到二年级,语文、数学老师如同走马灯,换了四拨。每学期开学,孩子们都像是进了陌生班级。
我接手时,正值班级“至暗时刻”。在经历了第五次班主任“大换血”后,仅存的几个“好苗子”也被家长想方设法转走了,学校又调来其他班级的“问题学生”,美其名曰“平衡班级人数”。
面对如此“烂摊子”,我怎能坐以待毙?
起初,我搬出“三十六计”来“对付”这些“小魔王”:用“反间计”瓦解“铁杆帮派”,用“擒贼擒王”震慑“课堂话痨”,用“欲擒故纵”逼出矛盾真相......那段时间,我几乎夜夜研读兵法,白天化身“军师”,只要能让学生安静下来,任何方法我都愿意尝试。
“兵法治班”虽然初见成效,副作用也很快显现:学生们整天被“算计”,人人自危,互相猜忌,遇事推诿,让我难以洞察真相。
我意识到,需要寻找真正的“治班利器”。我找到了三本“武功秘籍”:克拉克的《教育的五十五个细节》、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霍懋征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三本书为我打开了新思路。我以《教育的五十五个细节》为蓝本,与学生共同制定了细致的班规,涵盖了为人处世、课堂纪律、行为规范等方方面面。我们还借鉴魏书生的方法,让违规学生写说明书上台朗读。
渐渐地,班级面貌焕然一新:针对性的班规杜绝了打闹、讲话等问题,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也逐渐养成。
我更加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分享生活点滴,就像霍懋征老师那样。我发现,比起冰冷的班规,充满温情的班主任更能感化学生。当我目光中充满慈爱时,学生也不好意思再违反纪律。
一年后,我申报了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课题《学生常见行为研究》,并发表了许多文章。我从校级优秀教师一路晋升为省级特级教师。
最重要的是,我的好友列表里多了许多学生的名字。他们不再是冷冰冰的名字,而是每年都会跟我聊上几句的鲜活个体。他们回忆着班级往事,感谢我当年的“救命之恩”。
他们不知道的是,每当我回忆起这段经历,内心都充满感激。是他们“逼”着我从一个平凡的老师成长为特级教师。我们互相成就,是彼此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