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崛起:D2C如何打造设计师品牌孵化器?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询问了一位男同事对“设计师作品”的看法,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贵!怪!”
这个答案并不意外,因为在我看来,时尚圈对普通人来说总是遥不可及。不同于国外拥有众多价格亲民的小众设计师品牌,中国消费者想要追求时尚,似乎只能走进连卡佛和奢侈品店,面对动辄数万元的服装。
我一直对“设计师款”敬而远之,直到我遇到了施力,一家名为D2C的设计师集成电商平台CEO,他告诉我,中国也有属于自己的优秀设计师。
作为“圈内人”,施力认为自2013年起,中国时尚氛围日益活跃。大批毕业于圣马丁等国际知名院校的年轻设计师选择回国创业。他们才华横溢、脚踏实地,更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与前辈设计师不同,他们不满足于教书育人或服务企业,而是渴望创立属于自己的独立品牌。
D2C的使命正是为这些设计师提供成长土壤,帮助他们经营品牌,并搭建电商销售渠道。
在很多人眼中,设计师往往代表着小众、个性甚至古怪。但施力想要颠覆这种刻板印象,他希望将设计师品牌规模化。他认为,好的设计不一定“怪”,关键在于独特,无论是外形、材质还是功能,只要具备独特之处,就能称之为好设计。一件能够发光的卫衣是好设计,一双无论如何都不会掉跟的夏季船袜也是好设计。
D2C与设计师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具体合作模式分为三种:
第一种:平台模式。设计师提供货品,由平台负责销售。
第二种:买断模式。平台直接向设计师买断一批货品进行自营。
第三种:联合开发。设计师负责设计,平台负责生产和出货,并向设计师支付设计佣金。
后两种模式体现了D2C扶持设计师的决心。D2C致力于打造设计师品牌孵化器,为每位设计师提供灵活的供应链资源和全方位的市场营销支持。
帮助设计师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前提是D2C自身具备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为此,D2C投入巨资进行娱乐化营销,例如与综艺节目《我的新衣》合作,提升平台知名度。
尽管获客成本因此飙升至70-200元,但节目播出后,D2C的销量和注册量实现了200%的爆发式增长。
与其他电商平台相比,D2C最大的特点是客单价高,平均达到1500元,这与设计师品牌的高溢价能力密不可分。
但施力认为这并非终点。D2C始终坚持以盈利为导向,1500元的客单价只是与线下实体店持平,并未超越线下。
“盈利是我的底线。目前,D2C的每一笔订单都在赚钱。我们以线下最合理的价格在线上销售。我不认同亏损换取用户增长的做法,因为没有利润,商家必然会在面料和做工上偷工减料,最终损害的还是消费者的利益。”施力说道。
那么,D2C的目标用户是谁?
官方数据显示,D2C目前拥有400万注册用户,以90-95后为主。但从购买力来看,80-90后才是主力军。
有趣的是,80-90后恰好是消费升级的中坚力量。想要抓住他们的钱包,必须学会制造欲望。
从过去的时尚杂志到如今的内容电商,本质上都是在制造欲望。而时尚本身就是一门制造欲望的生意。欲望并非必需品,但其背后蕴藏着价值观、社群认同以及其他能够为品牌带来溢价的因素。
这就是施力的时尚经,也是D2C努力的方向。
除了线上渠道,D2C还开设了30多家线下门店,选址均位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这种选址策略不仅可以吸引优质用户,反哺线上业务,还有助于提升小众设计师的品牌调性。
值得一提的是,D2C制定了线下门店导流奖励机制。例如,用户在南昌新店店员引导下下载App,并在App上下单并将收货地址设置为南昌,D2C会将该订单利润的2%奖励给南昌门店。这种做法鼓励线下实体店积极进行本地推广和营销。
D2C通过利益驱动的方式打通线上线下,但线下高昂的成本使得短期盈利面临挑战。平衡扩张速度至关重要。施力计划明年扩张70-100家门店,这一目标略显激进。
目前,D2C线上业务保持盈利,线下部分亏损。施力今年的目标是实现线上线下盈亏平衡。展望明年,除了扩张线下门店,他还希望将中国设计推向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