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管理 顾客体验设计与管理

2024-09-1606:32:20经营策略4

我们每日埋首于网站改版、功能迭代的繁忙中,却鲜有时间反思手头设计工作对业务整体价值的贡献。我们能否衡量每一次设计迭代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呢?

实际上,设计师大可不必如游击队员般,哪里发现问题就扑向哪里,而是应该建立一套良性机制,帮助整个团队从全局视角观察用户、洞察业务,让产品持续提升体验,让团队始终做出明智的决策。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这种良性机制,尝试了多种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初步成型的思路,这些思路为业务带来了实际效益,也让设计师在团队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在此,我们分享对体验管理机制的一些思考。

要解释“用户体验管理”,不妨将其与“用户体验设计”进行对比。用户体验设计关注的是“执行一次有效的用户体验设计”,获得具体问题特定解决方案;而用户体验管理则关注的是“运行一个有效的机制”,让团队拥有一套持续提升用户体验的工作模式。

体验问题池是我们曾经尝试过的一种体验管理机制。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用户体验问题,在问题池中记录这些问题的状态并与团队分享,然后在每个产品周期中逐个推进问题的解决。

体验问题池

这种机制看似给设计工作带来了进步:

  1. 我们有了清晰的任务清单,待解决和已解决问题一目了然;
  2. 每个体验问题都有明确的优先级,解决时有轻重缓急;
  3. 只要我们持续推进迭代,就能持续解决问题;
  4. 使用线上团队工具,方便信息的管理和共享。

一切似乎进展顺利,但实际上暗藏着危机。体验问题池给团队带来了哪些潜在风险呢?

共情不等于洞察

我们和用户一样痛,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用户体验的理解更有全局性、更深刻。

关注局部问题,可能错过创新机会

越关注局部,就越容易沉迷于局部的解决方案,也意味着更可能错失颠覆性的新流程与新体验。譬如,如果我们只关注用户损坏的地图,就更有可能提出修补地图的方案,而忽视了提供手机导航这一创新机会。

紧急问题不等于紧急目标

帮助业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及时抓住机遇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不能只局限于解决某个问题。相较于“解决地图损坏的问题”,“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到达目的地的新方式”也许是更有价值的目标。

同步信息不等于达成共识

仅仅与合作方共享一份庞大的清单,很容易陷入设计师单打独斗的困境,产品和技术团队处于被动配合的位置,难以形成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团队合作也难以顺利开展。

工作量不等于工作效果

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解决了多少问题(还不一定真正解决了),但仍然无法衡量这些工作后用户体验的实际变化。

那么,更完善的体验管理机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目前,我们团队正在运行的体验管理机制更注重全局性的体验洞察、可量化的体验指标以及团队共识的建立。我们把这种机制称之为“全局性体验管理”。

全局性体验管理的关键流程分为 5 个重要阶段:

全局性体验管理流程图

1. 俯瞰

在俯瞰阶段,我们需要获得用户体验的全貌,通过可视化模型制作体验全景图。以下几种可视化模型适合用于俯瞰全貌:

用户体验地图/User Experience Map

用户体验地图从用户视角出发,展现用户在整个旅程中的体验情况。当业务提供的是流程型服务,比如租房、找工作时,用户体验地图就很适合用来展现体验全貌。下图是我们为 58 同城租房业务制作的租客用户体验地图。

租客用户体验地图

(2)服务蓝图/Service Blueprint

服务蓝图从系统视角出发,展现业务系统和组织是如何运作并支持用户旅程的。如果业务仍然是流程型服务,并且后台系统相对复杂,可以在用户体验地图的基础上结合服务蓝图,帮助我们建立更完整的图景。

(3)生态地图/Ecosystem Map

生态地图能够从用户视角和系统视角出发,展现用户在不同维度上的体验状态及系统支撑方式,因此适合展现非流程型服务的体验全貌。

选择适合业务类型和观察需要的可视化模型,制作体验全景图,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构建俯瞰视角,便于下阶段的观察。需要注意的是,全景图要尽可能展现用户全程体验的情况,而不局限于用户在产品中的行为。

用户体验地图是我们他们在业务中应用最频繁的模型,具体绘制方法不再赘述,以 58 同城全职应聘者的体验地图为例,说明基本概念和读图方法,便于后面内容的理解。

体验地图包含三个基础部分:满意度曲线图、感受量化图、倾向量化图。

(4)满意度曲线图

展现用户在旅程中各个关键接触点上的满意度值,对用户的体验做量化概括。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