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营销策略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为此,笔者提出了三位一体和三度空间等新概念,以期激发读者的思考。
近年来,营销领域出现了众多新概念,如微信营销、社区团购、私域流量等。这让我一直在思考,是否能有一个模型来概括未来的营销策略趋势。为此,分析营销的基本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看来,营销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几个模块:
首先是目标市场的细分与定位。
其次是顾客的需求分析与识别。
接下来是价值定位,为顾客需求提供服务价值的基本定义。
然后是价值创造,通过设计机制来实现价值的创造,包括研发和生产等环节。
最后是连接,建立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桥梁,将价值有效传递。
以上五个模块不仅是对传统4P理论的延伸,也为营销范围的拓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将重点分析连接这一模块,探讨未来新营销模式。
未来新营销模式的核心在于连接环境的变化。传统的连接模式主要依赖于传播链和流通链。传播链旨在解决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和认知问题,而流通链则通过渠道安排使顾客能购买商品和服务。
在传统营销中,传播链主要依赖于大众传播,如电视广告等。这种单向传播虽然效率高,却缺乏精准性,常常无法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尽管如此,今天仍有许多品牌如vivo和OPPO,依然在通过大众传播实现突破。
流通链的有效性体现在深度分销。品牌商通过将管理触角延伸至零售终端,直接与顾客互动,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深度分销的出现是由于过去厂商与渠道商之间能力的不对称。在新的时代,虽然深度分销仍然有效,但我们需要关注连接环境的多样性。
如今,顾客的互动场景已经从单一的线下转向立体化的多层次空间。我们可以将这种空间划分为三个维度:物理空间、社群空间和互联网空间。
物理空间仍然是顾客与品牌互动的基本场景,但社群空间和互联网空间的崛起,使得顾客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社群通过互联网形成的联系,让顾客可以在各种小群体中进行交流,而互联网空间则提供了更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共享平台。
社群与互联网的区别在于,社群是相对封闭的,有一定的边界。而互联网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探索与交流。比如,某些人可能只在社群空间活跃,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更偏向于互联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营销策略需要考虑到顾客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不能再简单地区分线下和线上顾客。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策略时进行统筹安排,以应对来自不同空间的挑战。
在这三个空间中与顾客互动时,企业需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首先是顾客的认知,通过有效的传播和沟通,让顾客了解品牌和产品;其次是交易,促成购买行为;最后是建立长期关系,培养顾客忠诚度。
从这一逻辑出发,可以得出“认知即交易,交易即关系”的结论。在互联网时代,顾客对品牌的认知与购买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这一变化要求企业在营销时考虑媒体与渠道的一体化。
传统的连接桥梁已转变为顾客交互链,强调认知与交易的统一。物流配送仍需有独立的链条,以确保商品能够及时送达顾客手中。
未来的营销将更加注重立体空间的互动与整合。企业需要不断创新,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最终实现与顾客的深度连接与长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