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档案馆系统的有效运作依赖于一套全面的测试指标体系。通过对系统各项功能的深度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优化数字档案的接收、管理与利用。
在因朵集团的数字档案管系统测试中,系统功能的评估主要涵盖了接收、管理、保存和利用四个方面。具体来说,接收功能占三分,管理功能占三分,保存与利用各占两分,而系统管理同样占两分。这一结构使得各项功能得以明确划分,便于后续的系统优化与调整。
为确保系统满足测试要求,数字档案馆在建设时,需在局域网、政务网和互联网中分别部署相关应用。接收功能尤其重要,需支持在线和离线的目录数据接收。例如,通过政务网上的档案移交接收系统,可以在线接收数字档案目录数据,而在离线模式下,则应通过馆藏档案资源管理系统直接导入相关数据。系统必须提供全面的四性检测功能,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在移交及入库环节,四性检测的实施至关重要。系统在测试时,不仅要查看操作记录,例如接收记录和检测记录,还需确保接收的数据来自五家以上的立档单位,并涵盖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及数据库等多种档案类型。
四信检测是系统测试中一个常见的扣分项。为不同的档案类型制定相应的四信检测方案,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管理功能方面,系统需实现数字档案的有序管理。辅助实体档案的管理可以通过馆藏档案资源管理系统和多媒体档案管理系统来进行,满足数据编辑、发布、鉴定及统计等多项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编辑功能并非单纯的新增、修改或删除档案数据,而是包括在数据发布前对数据进行视频切割、格式转换及添加水印等操作。
在保存功能的设计上,系统需依据长期保存要求,对数字档案进行分类、存储、格式转换及备份。建议配置一套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系统,建立长期保存库,以支持分类存储、在线和零线备份,以及备份数据的恢复等功能。备份一体机和相应的软件可用于实现在线备份及数据恢复。
在利用功能方面,系统应满足局域网、政务网及互联网环境下的多样化需求。可以通过局域网部署档案接待利用系统,通过政务网建立区域档案共享系统,以及在互联网中开发开放档案利用系统。辅助编研功能可以通过馆藏系统的专题编研功能来实现。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部署协同编研系统,以增强管理效率。
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控性运行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用户管理日志记录、操作审计和代码数据字典管理等功能。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功能需能够根据业务发展进行定制,确保收、管、存、用等流程的灵活适应。
今天的讨论到此为止,期待在下期分享中,继续深入探讨档案资源的第三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