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为神奇”似乎并非虚言,尤其在当今的汽车行业。华为近期与赛力斯的合作成果便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其推出的问界M7在短短一个多月内就收获了超过6万辆的大定订单,令业界刮目相看。
华为的足迹远不止于此。它还与长安、宁德时代联手打造了阿维塔,并与奇瑞合作推出智界系列。智界S7作为首款车型,预计将在2023年11月正式上市。
智界(LUXEED)的诞生,对华为与奇瑞而言,意味着什么?与问界的关系不同,智界更像是奇瑞的“新尝试”,而其母体则是奇瑞汽车。根据奇瑞汽车执行副总经理高新华的介绍,智界品牌聚焦于运动与智能,而余承东则将智界S7视为华为智选车业务的首款纯电轿跑。
预计在11月上市的智界S7,其特点已初露端倪:中大型轿跑的设计、年轻化的运动外观、搭载华为电机、鸿蒙4车机系统,以及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S2.0。虽然外观、尺寸及常规配置的竞争没有上限,但这些并不是其核心卖点。
鸿蒙4车机系统和ADS2.0智能驾驶系统才是智界S7真正的竞争优势。如今的车机系统正在被众多厂商推向市场,华为的鸿蒙4无疑在流畅度上遥遥领先,几乎没有其他品牌能够匹敌。华为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即将开通的城市领航辅助方面,也展现了其显著优势,消费者对此的认可度正在逐步提升,问界M7的热销便是明证。
虽然智界S7与问界M7在核心卖点上存在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相当明显。赛力斯全心投入问界的开发,而奇瑞对智界的合作则显得更为谨慎,主要是出于试水的心态。赛力斯在市场上本是默默无闻,合作前几乎没有其他大厂商主动接洽;而奇瑞作为国内知名品牌,自有其完善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对华为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
与此赛力斯的全力投入虽是个优势,但奇瑞的品牌实力和市场信任度更值得依赖。奇瑞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上都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如此来看,智界与问界的合作模式也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企业在与华为合作时的不同心态。
目前,智界S7已公布了官方图、尺寸及华为的核心组件,但其他细节尚待揭晓,价格区间也未明确,销量的前景仍需观察。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华为的参与为这款车注入了不小的竞争力,这也是智界S7最大的优势所在。
到目前为止,奇瑞尚未推出一款真正的爆款新能源车型,而智界S7搭载华为的技术,无疑给其注入了超越竞争对手的潜力,销量上也有望取得突破。接下来,定价策略显得尤为关键。作为国内首款搭载鸿蒙4.0系统的新能源车型,如何制定一个与其价值相符的价格,将成为奇瑞面临的重要挑战。
华为虽然并不造车,但却深度参与了智界、问界与阿维塔三个品牌的合作,此外还与吉利、比亚迪、丰田等厂商在零部件上展开合作,展现出其在汽车生态链中的广泛影响力。这种“不造车”的策略让华为没有销量压力,更多的合作伙伴也在为其鸿蒙生态注入活力,正如当年的安卓系统一般。虽然华为的扩张速度未必及当年安卓那样迅猛,但如果能吸引更多车企加入鸿蒙生态,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就。
奇瑞也在思考如何在新能源领域中加速推进。虽然它有自己的一整套新能源技术,但在市场反应上显得有些迟缓。老对手吉利在9月份的新能源销量已经突破5.3万辆,渗透率也超过了31%。奇瑞希望在尽快推出爆款新能源车型的与华为的合作无疑是一条捷径。
在确认不造车之后,华为重申了“帮车企造好车”的理念,但真正的问题是,车企是否愿意让华为“帮”自己?赛力斯的全心投入未能引发市场的强烈反响,而奇瑞选择部分资源与华为合作,亦是在自身新能源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可见,愿意与华为合作的,往往是那些尚未找到自我突破的企业。
目前,新能源市场中的领先厂商如比亚迪、吉利、长安、埃安等,已在操作系统和智能驾驶领域建立了成熟的体系,与华为深度合作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市场始终在不断变化,厂商们对新机遇也相当敏感。如果新款问界M7的6万多辆大定能有效转化为实际销量,这势必会刺激其它厂商加速布局,逐渐淡化与华为合作的顾虑。
智界的出现,标志着华为与汽车行业的又一次成功联手。每一次合作都在为华为的生态增添新的色彩,未来华为的这些合作,是否会迎来真正的爆发期,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