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已过大半,餐饮行业的动态显得尤为复杂,呈现出分化与复苏的双重态势。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部分企业却依旧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揭示了行业深层次的变化。
2024年上半年,北京的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利润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整体利润下滑,却在二季度实现了6.34亿元的盈利。这一现象的背后,正餐业务面临了7651万元的亏损,而快餐等业态却保持盈利,展现了市场的分化特征。
尽管一线城市的餐饮市场并不乐观,部分地区却显示出惊人的增长潜力。根据统计数据,云南和四川在1至8月的餐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了9.3%和9.6%。河南、湖北等地的增速也不容小觑,分别达到8.2%和10.8%。安徽、山东等省份同样在今年实现了显著的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1-8月,餐饮收入总额达到3.5万亿元,同比增长6.6%。与此红餐智库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全国餐饮景气指数达117.4,较之前的111.3有所上升。这些数据背后,反映了餐饮行业在短期内的复苏潜力。
行业内部的分化更加显著。《餐饮行业24H1业绩回顾及趋势展望》(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尽管整体复苏乏力,限额以上餐饮增速却低于整体水平,竞争愈发激烈。上市餐企之间的经营质量差异明显,客单价持续下滑使得许多中小型企业承受压力。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餐饮行业新品牌层出不穷,创业者的涌入使市场饱和。数据显示,全国餐厅数量已超过900万家,而中国的人均餐厅保有量是美国的三倍以上。这个数量的庞大,导致了市场的供需失衡,许多餐饮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难以维持盈利。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餐饮相关企业新注册数量达到134.6万家,而注销和吊销的企业也高达105.6万家,这种趋势反映了行业的洗牌正在加速。在这场竞争中,具有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的大型企业脱颖而出,展现出强大的韧性。
海底捞、百胜中国等头部企业通过提升翻台率和开设新店来保持业绩增长,显示出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明显分化。许多中小品牌因发展方式粗放以及同质化竞争,面临困境。例如,快餐行业虽然在过去一年内新开了超过49万家门店,但关闭的门店数量也超过了40万家,显示出激烈竞争带来的双刃剑效应。
消费市场的变化也在加剧。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提升,平价消费已成为主流趋势。第二季度,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出现下滑,其高管在分析中提到,消费者更倾向于寻找优惠,从而引发了价格的内卷化。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许多餐饮企业开始通过降价、发放折扣等手段吸引顾客。海底捞推出了定价更亲民的“嗨捞”品牌,而百胜中国的KCoffee则通过“肩并肩”门店的模式来降低运营成本。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2024年上半年全国餐饮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了6.1%,堂食平均客单价更是下降超过10%。
根据多家企业的半年报显示,海底捞上半年的客单价下降至97.4元,而其他品牌如呷哺呷哺和九毛九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客单价下滑。这表明,消费者对于外食的需求正向更经济的选择转变,尽管他们对品质和体验的追求并未降低。
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餐饮企业的破局之策在于轻量化发展。喜茶近日发布的内部信中提到,将不再追求同质化和低价内卷,而是专注于创造差异化的品牌和产品。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传统大店模式的高资本投入带来的压力,使得轻型店型成为了新的选择。
海底捞的“嗨捞”子品牌正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首店在北京开设,采用简化的SKU和服务,客单价也大幅降低。与此太二酸菜鱼的外卖卫星店则专注于外卖市场,不设堂食,以适应新的消费趋势。
随着低效门店的加速出清,强韧的连锁餐企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放开加盟政策和推动门店小型化拓展也成为行业的趋势。餐饮企业正面临着从传统堂食向线上化转型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通过线上平台来提升运营效率。
根据数据,2024年上半年国内餐饮商户的线上化率已达到53.9%,同比提升11.5个百分点。这表明,线上业务正成为餐饮行业新的增长点,为企业提供了更为灵活的经营模式。
总的来看,餐饮行业在经历了短期的波动后,正在向更高效、更具韧性的方向发展。虽然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但从分化中获得的机遇也为企业带来了转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