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到来,总是引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春游成为文人墨客及皇帝们共同追求的活动。乾隆皇帝曾在西湖狮峰山春游,并亲自册封了十八棵御茶树,奠定了西湖龙井的地标地位。与此在不远的苏州,一种早春茶被称作“吓香”,因康熙皇帝的青睐而更名为“碧螺春”。这两款茶,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两位皇帝截然不同的风格。
在清王朝的历史中,康熙与乾隆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王朝形象。西湖龙井以其广泛的市场认可度和多样的产地而显得亲民,像是随处可见的高档茶。而碧螺春则显得低调得多,年产量与西湖龙井相比,差距显著,仿佛映射着这两位皇帝的气质。
碧螺春的产地位于偏远的东、西洞庭山,距繁华的苏州市区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这里的小桥流水、移步换景的园林与碧螺春的清雅高冷显得格格不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湖作为杭州的名片,龙井茶则与游客的关系更加紧密,令其备受青睐。或许,碧螺春在某种程度上仍有难以放下的身段。
明前、头采的追捧
在绿茶市场上,“明前”与“头采”已经成为了珍稀的代名词。这不仅仅意味着早上市、出色的品质,更是消费者对早春滋味的渴望所驱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明前”概念几乎成为了绿茶销售的标配。而如今,“头采”更是让这一标准的稀有性上升了一个档次,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明前”的标准必须以“品种”和“产地”为基础。西湖龙井的狮峰群体种为传统制作茶的优良品种,采摘时间往往在清明节前后,只有在狮峰山范围内种植的茶才能显示出其卓越的品质。如今,市场上大多数的西湖龙井实际上是早产的龙井43号,这种茶早上市、产量高,基本上占据了明前市场的主导地位。
同样,碧螺春的采摘也有其独特的方式。当地茶农常将茶树分为“早茶”和“晚茶”两类。早茶的采摘时间较早,主攻明前市场,而晚茶则需接近清明节,味道则更加浓郁。不同采摘时间的茶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味。
东山与西山紧邻太湖,其独特的气候对茶叶的生长影响显著。茶树的萌芽早晚与茶山的朝向密切相关。临湖的茶树虽然早早上市,但因水汽过重,往往品质不如背湖面的茶树。简单地认为“越早越好”在碧螺春身上并不成立。
如果单纯地把茶与其背景分离,仅强调“明前”的概念,其实也失去了很多乐趣。
人设与茶设
如今,商家在推广茶叶时,往往需要树立一种完美的人设。通过打造出一个科学家般的形象,来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许多人设的崩塌案例如吴秀波、翟天临等,提醒着我们人设越高,崩塌的风险也越大。
茶也有其独特的“茶设”,如果茶的设定过高,反而会让消费者难以接受。洞庭碧螺春的“茶设”便是例子,它的香气以“花果香”著称,清晰而具象,消费者能够直接体验到。相比之下,武夷岩茶的香气则较为模糊,难以直观判断,这种模糊恰恰是商机所在。
龙井茶的香气如豆香、栗香等,也相对容易辨识。只要遵循特定的制作工艺,几乎都能达到这一香气。而碧螺春的花果香却需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出现,绝大多数的清香属于高端茶品。如此高的“茶设”,如果不能保证清晰的花果香,便如同那些人设般瞬间崩塌。
茶的冲泡方式
碧螺春的“上投法”是一种独特的冲泡方式,这一方法不仅能展现茶叶的“落水沉”特性,还能保证茶的口感层次感。如果不小心水温过高,容易烫熟茶叶,影响风味。相对而言,采用“中投法”的新手茶艺师,可能更容易使茶叶沉入水中,但这种方法也可能稀释了碧螺春的独特风味。
如今,市场上不少碧螺春的替代品与正宗的洞庭碧螺春外观相似,价格却低廉,这使得许多外地商人蜂拥而至,进行低价竞争。而正宗的碧螺春则坚持手工制作,从采摘到炒制,全过程都由人力完成,保证了茶叶的品质。
在茶产业的发展中,洞庭碧螺春的高标准、高要求,虽然使其成本较高,但也正是这种精致的制作过程让它在众多茶品中脱颖而出。今年,团队仍坚持采用传统的柴火锅,力求在每一杯茶中体现出最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