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老李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行业内读者对某直播带货的“2003年梅江冬后大红皮”进行了一番吐槽。这位读者质疑该产品的真实交易量,认为这个年代稀缺的陈皮以318元/斤的价格出售,着实让人难以置信。对此,老李也颇有感触,不妨深入分析一下这场直播背后的各种因素。
从价格层面来看,“2003年梅江新会陈皮”究竟具备怎样的市场价值呢?以2023年的数据为依据,二三线产区的新会陈皮均价大约在200元左右,而梅江村的新皮均价则接近500元。如果真是21年前的老陈皮,市场价格至少需要达到“两万元/斤”。由此推算,318元/斤的价格无疑是远低于市场真实价值的。即使算上赠品的100克蜜汁,这种让利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除非其根本不具备盈利能力。
老李不禁想,如果这款新会陈皮是真的,那它的销售模式简直就是在“卖一单亏一百单”的公益性买卖。这样的营销方式究竟有何用意呢?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款产品的宣传策略。不得不说,直播中对产品的定位颇为精准,几乎击中了消费者的所有心理需求。卖家以“新会梅江村”作为核心卖点,充分利用了该地区的知名度。梅江村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已经成为新会陈皮的“IP”,其价值早已超越了陈皮本身。
宣传中提到的“老”陈皮,其实在市场上已经不再稀有。2003年的新会陈皮在当时并未被广泛重视,更多是一些小商户在出售。由于柑橘树在90年代末到2000年初遭遇病害,2003年后的存量更是稀少。可以说,真正能在市场上流通的老陈皮几乎没有。
值得一提的是产品描述中提到的“梅子香”,这让我想起了家乡的“梅香咸鱼”。梅江皮的“梅子香”与之毫无关系,实际上它更像是一种“智商税香”。因为新会陈皮本身并不会自然产生“梅子香”,除非添加了香料。而“Yao香”和“回甘”是冬后皮和老陈皮的特征,反而让消费者产生了误解。
另一个让人感到困惑的是关于“冬后大红皮”的说法。新会陈皮依据成熟度分为多个阶段,而“冬后皮”虽然糖分高、酸性低,但其价格高企的原因更多是由于稀缺性,而非质量上的绝对优越性。市场上对冬后皮的追捧不乏炒作成分。
产品的外观也值得一提。虽然这款“梅江皮”外表呈现出黑色,内囊有龟裂的迹象,看上去似乎符合老皮的特征,但细细推敲后发现不少问题。皮的外观显得扁平而非自然卷缩,显示出其可能是经过工艺处理的结果。颜色的深度看上去也过于均匀,不符合自然陈化的特征。而且,陈皮在自然陈化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虫蛀、碎皮等情况,但这款产品的完好程度几乎没有经过岁月的磨练。
综合来看,老李认为这款产品的进货价不过在百元左右,而其最终售价中至少有30%的利润空间被商家拿走。这样的现象,的确让人感到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