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往往会对用户的使用方式产生意想不到的理解和误解。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产品的实际应用效果,也为设计者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启示。
今天的讨论源于一个看似平常的物品——衣架。晾衣服本是一项日常琐事,但在某次经历中,我深刻感受到衣架设计带来的烦恼。那一天,衣架们在阳台上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乱麻(图1),每当我试图抽出一件衣服,其他衣架也随之被牵扯出来,最终导致一地狼藉。
在发脾气的我不禁回忆起之前用过的另一款衣架(图2,左)。它的设计十分独特,两侧的凹槽使得背心等衣物不易滑落(图2,右),但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一设计竟然在无意中解决了衣架打叉的问题。这样的巧合让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虽然凹槽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提高衣物的悬挂效果,但它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设计的效果有时超出了设计者的预期。后来我购买衣架时,优先选择那些带有凹槽的款式,不是因为它能更好地悬挂背心,而是因为它能避免衣架之间的纠缠。
图1
图2
这个经历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用户的使用方式常常出乎设计者的意料。有时,设计能够恰好切中用户的痛点,甚至能够满足一些未曾察觉的需求;但在某些情况下,设计却可能带来新的问题。设计,实际上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偶然性。
悲观地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而设计被误用同样是设计者无法避免的命运。以微信为例,许多用户创造性的使用方式常常令人啼笑皆非:
一些人把置顶功能当成了置底使用;有的人将与自己聊天当作备忘录;还有的用户通过群发消息来验证好友是否将自己删除;微商则通过在名字前加“A”来借助通讯录的字母排序让自己显示在前列;情侣们会搜索聊天记录中的“晚安”来检测潜在的危险;甚至朋友圈从分享生活变成了建立人设的工具,微信收藏也被转变为“稍后阅读”的功能……
这样的用法是否在设计者的预想之中?或许并不,而这种脑洞大开的使用方式不仅让人无奈,也引发了许多思考(图3)。
图3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设计的偶然结果呢?经过总结,有几点可以解释:
设计者往往只关注用户的主要使用场景,忽略了边缘场景的可能性。这就像微信的撤回功能,许多人质疑为何撤回后还要告知用户,但假如没有反馈,用户将无法知道自己被打扰,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困扰。理解并预判潜在的用户场景至关重要。
许多设计师在面对设计方法论时可能抱有轻视态度,倾向于依赖经验。经验的确有其优势,但缺点同样明显,无法在新环境中适用。相对而言,科学的方法能够为设计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依据,比如卡诺模型、用户体验地图和用户接受度测试,这些都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全面地理解用户需求。
量化的数据并不易获取,设计师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往往面临重重阻力。与运营、开发、研究等团队良好的沟通是获得数据的关键。数据不仅能检验设计假设的正确性,还能引导设计方向,帮助设计师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回到前文提到的图3,如果园林设计师能了解游客的运动路径,他们就能设计出更便利的通道,避免人们随意踏出的“人造”路径。外界环境在不断变化,用户和他们的使用场景也在不断演进。移动支付的普及让很多人不再随身携带现金,过去的记账习惯被智能手机取代,钱包里的物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旧的产品无法满足新的需求时,用户会寻找新的使用方式,甚至放弃产品。设计师需要时刻更新自己的认知,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哲学问题。在一次与园林景观设计师的交流中,他提出:“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快的生活节奏吗?为什么不能放慢脚步呢?我们的设计是为了让你们享受最好的景色。”他的回答让我深感震撼。单纯满足用户需求真的就是最好的选择吗?用户未必总是能识别出什么才是更优的体验。
就像AirPods初期外观遭到吐槽,但出色的使用体验却让人们迅速转变看法。让用户认识到什么才是更好的,或许也是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这些思考,不仅能够提升设计的质量,也为未来的产品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