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节刚刚过去,距离元宵节还剩几天,虽然节后工作逐渐恢复,但忙碌的节奏也让人怀念起那段难得的闲暇时光。假期里,我们可以悠闲地自己动手做些汤羹、炒几个小菜,喝上一杯茶,享受片刻宁静。这一周的清闲,几乎是一年里最难得的时光。春节前,公司突然发了一盒来自北京的老字号糕点——稻香村的茶食糕点,正宗的三禾稻香村,传承了老北京的南方味道。
对于老北京人来说,稻香村是一家与节庆密不可分的传统老店。无论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还是中秋节,家里招待亲朋好友,必定少不了稻香村的点心。稻香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光绪(1895年),当时南京的郭玉生带着几位精通南方糕点制作的师傅来到北京,在前门大街开设了这家专营南味糕点的小店。由此,稻香村作为北京的老字号品牌也逐渐声名远扬,成为了老北京的味道象征。
稻香村的老店就坐落在前门大街上,每逢节假日,门前总是排起长队,成为了前门一景。稻香村的成功,除了其精心制作的糕点,更在于它讲究的产品质量和细致的服务态度。每个糕点的制作都秉承着传统手艺,讲究色香味形的和谐。更重要的是,稻香村的掌柜与伙计们始终秉承诚信经营的原则,给每一位顾客带来真诚的服务。
今年春节,公司破天荒地发了这盒稻香村的糕点礼盒,内含15种不同口味的茶点,重量为1.55千克,售价139元。每种糕点的数量大约为3到4块,适合春节期间与亲友共饮茶时享用。礼盒中的种类虽然繁多,但仍以经典的传统品种为主,如黄油枣泥饼、豆沙酥、绿茶饼、南瓜饼、枣花酥、椰子酥、凤梨酥、黑麻饼等。虽然对比稻香村的其他品类,我发现其中有些常见的点心没有出现,比如玉带酥、哈喱酥、洋钱饼等,也许是因为季节的原因,或者品牌调整了产品名称。
在所有糕点中,我最为偏爱的是牛舌饼。它的外皮酥脆,轻轻一咬,酥皮便会纷纷掉落,吃的时候总是要小心接住掉落的碎屑。这款糕点的特色在于它的椒盐馅料,油润醇厚,咸甜适中,搭配着酥皮的高油高糖,十分解腻。吃上一口,口感丰富却不油腻,十分过瘾。
枣花酥也是一款非常有特色的糕点。它的外形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枣泥与酥皮的结分巧妙,味道香甜却不腻。它是礼盒中的颜值担当,很多孩子总是首先拿着它来尝尝。而这款糕点,也像是从小吃到老的味道,令人怀念。
再说说黑麻饼,它的外皮裹满了黑芝麻,吃的时候能感受到每颗芝麻油脂的香气,咀嚼的过程中,就像是在磨砺油脂,回味无穷。每一口都充满了黑芝麻的浓郁香味,咸香适中,口感独特,是很多人都爱的经典款。
说到稻香村的糕点,除了个人的喜好,还有很多人也有相似的情感。去年春节,爷爷让我为亲戚们买了几盒稻香村的礼盒,走亲访友时送出去,自己却没有留下一盒尝试。今年春节,我一个人在北京过年,正好有机会品尝这些自己一直未曾尝过的美味。作为一个已有126年历史的老品牌,稻香村能够一直保持至今,离不开它对选材的严格要求。从山西汾阳的核桃仁、京西妙峰山的玫瑰花,到福建莆田的龙眼、浙江金华的火腿,每一样原料都经过精心挑选,讲究品质,绝不马虎。正是这种对品质的坚守,才让稻香村得以在岁月流转中屹立不倒。
正如鲁迅所说,他早在1912年搬到北京时,就常常光顾稻香村。当时,他住在宣武区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而稻香村距离这里仅有两三里的路程。《鲁迅日记》中曾提到,他在1913年至1915年期间,曾光顾稻香村不下15次。除了鲁迅之外,冰心与吴文藻夫妇也是稻香村的常客。有一次,冰心夫妇忘记带钱,在买完熟食和南糖后,店里的伙计立刻找来了掌柜。掌柜见是熟客,便体贴地说:“东西您先拿回去,下一次来结账也不迟。”这一幕令冰心深感温暖,也成了她后来多次提起的一个经典故事,称赞稻香村的诚信与人情味。
这种传统与情感交织的糕点文化,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承载了岁月与回忆,深深印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