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售出6000个,周末突破上万,每个亏损五角——洋人街一元馒头为何坚持卖?
一元馒头,长约35厘米,重约400克,大小堪比半个脸盘,虽价格低廉,却在重庆洋人街的街头巷尾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许多人前来购买,甚至专程带着相机合影留念。袋里装着的,不仅仅是一块简单的馒头,更是一份印刻在这座城市与街区的回忆。
蒸馒头的背后:从机器到人工的精细配合
洋人街的一元馒头,作为这条文化街区的特一,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印记。每当有人提起洋人街,往往会第一时间想起这款超大份量的馒头。而对于不少游客和附近居民而言,来此品尝一元馒头也早已成为一种惯例。
3月1日,位于重庆南岸弹子石的洋人街迎来搬迁的消息,原本坐落在这个公园区的商铺将在不久后转移至涪陵红酒小镇。而在搬迁前夕,依然有不少顾客特地前来排队购买那块大得令人惊讶的馒头。
洋人街美心一元馒头店的负责人黄昕告诉记者,近期由于搬迁的消息,一元馒头的销量反而有所攀升,周末的销量更是高达上万个。她透露:“有些顾客几乎每天都会光顾我们店,这样一个大馒头足以让一家三口吃得饱。”
10年不变的经典:大馒头背后的故事
洋人街的美心一元馒头店,凭借其简单却足以填饱肚子的特质,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早已成为重庆这座城市的一个“地标”。但它的诞生,并非从一开始就注定如此受欢迎。
黄昕回忆道,早期洋人街的游客并不多,商铺也相对稀少,尤其是餐饮业,一直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那时,我们希望为游客提供一种既便捷又经济的食物,既能解饿,又能轻松携带。”于是,一元馒头应运而生。
这款起初并不起眼的馒头,意外地迎合了游客的需求。逐渐地,洋人街上的顾客们开始排队购买,大家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与超大馒头的合影,成为了游客们打卡的必选项目。“一个馒头成就了洋人街,这正是它的魔力。”黄昕笑着说。
馒头的份量与价格:十年如一日
起初,这家店只有一条生产线,位于一个简单的房间里。随着需求的日益增加,生产线逐步扩展至如今的。在洋人街美心一元馒头店的透明橱窗外,游客可以看到馒头的制作过程。
“现在,每天我们大约能卖出6000个馒头。”黄昕介绍道。曾有一段时间,2008年之后,洋人街的日销量曾一度突破5万个,“‘打的去洋人街买馒头’这句话一度成为了流行语。”
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成本也在持续增加。黄昕透露,面粉价格从2008年的每袋50元涨到了如今的100元,而每个馒头的成本也因此增加至1.5元。“这让我们面临着一个难题——要么提价,要么减少馒头的分量。”她坦言,虽然面临着诸多压力,但她始终坚持让一元馒头的价格和分量保持不变。
亏本经营:如持价格不涨?
一元馒头的背后,不仅仅是品质和价格的坚守,还有对品牌的深思熟虑。黄昕为了保证馒头的低价和高质量,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推出豆沙馒头、糍粑块等相关衍生产品,将这些产品的利润用来弥补一元馒头的亏损。
“虽然每个馒头我们亏钱,但通过这些衍生产品的销售,我们成功维持了馒头的低价和大分量。”黄昕表示,正是这种经营策略,使得一元馒头在市场竞争中能够站稳脚跟,至今已经坚持了十年不涨价、不减量。
严格品控:不合格产品不外售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黄昕和她的团队在生产过程中异常严格。有一次,供应商提供的面粉,在手工制作时没有问题,但用机器加工时,蒸出来的馒头却出现了缩水的现象。对此,黄昕表示:“我们不会将这些不合格的馒头再卖给顾客。如果遇到类似问题,我们直接将它们作为饲料喂给洋人街附近的鱼。”这一举措也让顾客们对美心一元馒头的品质充满了信心。
如今,生产线的员工已经超过100人,生产过程也在不断升级。“我们的老员工要定期接受考核,新员工则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我们还派遣人员到日本学习食品机械和管理技术,确保我们的生产始终保持高效且标准化。”黄昕说道。
一元馒头将继续坚守:搬迁后依旧不涨价
随着洋人街的搬迁,美心一元馒头店虽然将搬至距离原址200米的商业街,但黄昕向顾客们做出了明确承诺:“无论搬到哪里,我们都会坚持一元的价格。”
她强调,做这一决定不仅仅是出于商业考虑,更因为公司对社会的责任感。每年,都会有大量普通家庭的居民前来购买一元馒头,尤其是那些大叔大妈,他们往往带着全家人前来,买上一个馒头就能填饱肚子。“我们始终认为,做这种简单的食物,不应该抬高价格。”黄昕笑道。
在黄昕看来,虽然一些顾客开着豪车前来购买,但更多的普通市民和游客,也能在这里找到属于他们的一份满足。“不管是何种身份、何种背景,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到这份平价与美味。”她说道。
对于黄昕而言,一元馒头的意义不仅仅是商业成功,更是洋人街这段历史的见证。“它不仅仅是一块馒头,更是一种大家共同的记忆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