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画像提炼方法及应用 用户画像举例子

2024-11-1321:31:05创业资讯0

有同学曾问:市面上到处都在谈论用户画像,但实际应用中却很少见到真实的案例。今天,我就分享一个身边的例子,如何通过用户画像来提升交易额的实战故事。

这个例子发生在我带孩子外出时,事情新鲜得很。那天,天高云淡,凉风习习,我带着Coco去户外玩耍。我们走到一个湖边,看到一群人在放风筝,心血,便决定也试试。Coco看到后兴奋地表示同意,于是我们一起走到一个小摊前,准备从摊主那里买一个风筝。

起初,我准备掏钱买一个风筝,然而事情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转折。摊主看着我们,先是问了一个问题,接着做了一个推荐,最后还巧妙地向我们推销了一个附加产品。这一系列的动作让我恍若明悟,突然意识到,刚刚经历的一切,简直就像是一个用户画像驱动的交易提升过程——数据采集、标签打标、产品推荐、向上销售等环节一气呵成,甚至还进行了二次推荐,成功地提升了我们的成交率和客单价。

回想起来,虽然摊主并没有高大上的数据系统,也不懂什么编程代码,但他的做法却展现了极高的智慧和实践经验。这种思路,比那些只会问“推荐算法是怎样的”“BAT是如何卖风筝的”“有没有懂互联网风筝的大神”之类问题的新人们强得多——毕竟,实践出真知,盲目模仿只会降低智慧。

但细想一下,事情背后的巧妙之处并不仅限于此。比如,为什么摊主偏偏卖的是风筝呢?作为家长,大家都知道,公园、湖边、草地等地方,小摊贩卖的玩具五花八门:泡泡棒、玩具枪、魔法棒、沙滩玩具、风筝等。看似都在卖玩具,但其实每一类玩具的背后都有不同的销售策略。

以玩具枪和魔法棒为例,这些玩具非常依赖“款式”——比如是不是《巴啦啦小魔仙》的魔法棒,或者是《吃鸡》的98K模型,这些决定了小朋友是否购买。这种产品的销售,往往是由爆款来驱动的。而爆款是可以通过精准的业务设计和营销推广来制造的,这时产品选择至关重要。没有选对款式,再强的推荐系统也无济于事。

而泡泡棒则不同,泡泡是它最吸引人的卖点。你无需过多推荐,只需要在路边等待,看到一群小朋友走过来,你轻轻一吹,五光十色的泡泡在空中飞舞,瞬间就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成交的概率极高。这种玩具是由“体验”来驱动的。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提供让消费者切身体验到的效果。

再看沙滩玩具,如铲子、桶等,它们非常同质化,且功能简单明确。对家长来说,这种玩具的价格往往是购买决策的核心因素——便宜就买,贵了就算了,典型的“价格驱动”。价格策略至关重要,过高的定价很容易让消费者放弃购买。

风筝就显得特别复杂了。它的尺寸、花色和设计会直接影响家长的选择。更重要的是,风筝单价相对较高,价格过低,商家赚不到钱;价格过高,又可能吓跑顾客。摊主为了避免摊位被查封,也不敢将风筝摊得满地乱放。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巧妙的推荐和引导,家长在选择风筝时会显得非常犹豫和困惑。

多数家长并不乐意带着孩子到小摊贩处购物,而是因为孩子的要求或哭闹才不得已妥协。如果能够减少选择的难度,提升购物体验,成交的几率自然会大大增加。这时候,用户画像和推荐系统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推荐系统不过是商品管理的一种辅助工具,特别适用于那些非爆款、类别间有差异的商品。而商品管理的每一个策略,都离不开对用户画像的深入理解,唯有真正理解用户,才能精准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用户画像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推荐系统,实际上,还有更多的潜力等待挖掘。

尽管用户画像看起来很有用,很多时候我们仍然会感到它只是堆积的数据,最终并没有实际帮助。这是因为要做出有用的用户画像,存在着许多陷阱。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摊主在见到顾客时,只是随便聊几句,而不明确询问他们需要什么风筝,那么交易是无法顺利完成的。同样,在做用户画像时,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只是为了做而做,那么结果往往是徒劳的。要明确:“做用户画像是为了什么?用在什么场景?能提升哪些指标?预计提升多少?需要哪些配套措施?”

数据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摊主虽然不懂大数据,但他有一个基本的常识,那就是要确认消费者的需求。在风筝这种使用者与购买者分离的场景中,摊主能够问出“是大人放,还是小孩放?”这一问题,体现了他对数据质量的关注。相反,很多企业忽视了数据的采集和精准性,依赖算法去“推测”数据,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第三,不打标签只捞数据,可能会导致误导。摊主在问“是大人放还是小孩放?”时,实际上是在给顾客打标签。这种标签不仅能简化数据采集,还能更好地了解顾客的需求,从而做出精准的推荐。标签的作用远大于原始数据,它能够为后续的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缺乏验证和迭代也是一个常见的坑。许多公司在打标签时过于急功近利,没有进行效果验证,或者没有经过充分的迭代优化。摊主虽然没有系统的标签框架,但他通过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比如,他通过初步了解家长的需求,再推荐稍贵一点的风筝配件,成功提高了成交率。

以上的分析或许只是借题发挥。摊主也许只是凭借直觉做出了聪明的判断,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思考。这样的例子却极为生动,值得我们深思。当我们再度疑惑“用户画像究竟有什么用?”时,不妨回想一下这个简单的例子。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一过程看起来并不复杂,业务人员也能总结出类似的经验。但实际上,做用户画像的工作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因为商业场景中的数据量庞大,维度多,处理起来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业务人员如果总是忙于处理数据,而忽视了核心业务,那这家公司很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业务人员常常容易被短期效果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决策。数据分析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能够保持冷静,长期观察,积累经验,最终为业务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做数据分析的同仁们,应该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数据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复杂的模型上,更在于基础工作、方法的沉淀和经验的总结,这些都是支撑业务发展的关键。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