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的评价 鲁智深人物评价50字

2024-11-1321:33:48创业资讯0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早在宋元时期的《大宋宣和遗事》中便有过登场,呈现的形象与我们所熟知的“鲁智深”相似。具体来说,《大宋宣和遗事·亨集》中提到,宋江在阅读相关记载时,心中暗自推测:“这四句显然是在讲我自己。”他翻开开,仔细查阅其中记载的三十六位好汉的名字,心中疑惑:“这些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其中便包括了“鲁智深”。有趣的是,在这段文字中,并未透露鲁智深的俗世身份,也未提及他在出家前的具体情况,完全呈现出他作为和尚的形象。

同样地,康进之的《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杂剧》中,第三折里也提到过“谁不知你是镇关西鲁智深,离五台山终落草”。在这段台词里,虽然提到了“镇关西”这个绰号,但并非指向小说中渭州的屠户,而是指的关西的鲁智深。可见,最初的鲁智深形象并不是以“经略府提辖”的出现,而是直接呈现出一个和尚的身份。而鲁智深的真名、出家前的经历在这些版本中均未涉及,甚至他的“鲁达”这一名字也是后来的《水浒传》才为他补充的。

从《水浒传》中的描写来看,鲁智深的形象逐渐。小说赋予他一个完整的成长轨迹,首先给了他“鲁达”这个俗名,暗示了鲁智深最终命运的通达,也表现了他心怀天下、广济众生的胸怀。至于“镇关西”这一绰号的转移,我认为这是为了削弱鲁智深身上的凶性,或许说,这个名字象征了鲁智深内心的转变。他杀死郑屠,实际上也是在斩断自己过去的暴戾性格,从而走上了正途,成为一个侠士和尚。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初出场时确实有着鲁莽、焦躁的一面。记得他第一次出场时,对李忠吩咐吃酒一事表现出了不耐烦,甚至因为李忠要卖筹钱,而将周围的看客赶走;又因为隔壁金氏父女的哭声不止,愤怒至极,把桌上的酒碟、酒盏全都摔在了地上,这些都表现了鲁智深性格中急躁、粗暴的一面。紧接着,在倒拔垂杨柳的情节中,鲁智深以惊人的力气将一棵柳树拔起,这一幕被林冲看到,两人因此结为兄弟,关系逐渐加深。这也符合了“遇林而起”的说法。林冲当时的性格沉稳而隐忍,与鲁智深的豪爽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这一段,作者不仅展示了鲁智深的豪放和冲动,也通过与林冲的对比,描绘出他性格中的另一面。

初为和尚的鲁智深,并不遵守僧侣,生活极为。无论是酒肉,还是大闹,鲁智深几乎不拘小节。记得在五台山时,他曾因醉酒打坏寺门;而在大相国寺,他又起了“弟兄们”来。这一系列行为使得他在初期几乎是个名副其实的“伪和尚”,但是尽管他屡次犯戒,却从未涉及“色戒”。小说中的金翠莲一段,虽然有着细腻的描写,诸如“纤细的”、“柳眉”、“如花的面容”等,然而鲁智深并未因此产生任何动情,他的行为一如既往地忠诚于自己的义气,而没有涉及对女性的任何情感纠葛。无论是在桃花村,还是瓦罐寺,鲁智深始终保持着对世俗之事的淡漠,完全专注于自己心中的正义和情义。他虽然无情尘,却极为珍视与兄弟的情谊,而这一点也构成了他与其他人物的最大不同。

鲁智深的“孤身一人”形象贯穿其一生。虽然他后来有了“俗世身份”——鲁达,但从不提及家人,甚至连亲生父母、兄弟都没有。这种孤独感使得他在《水浒传》中成为了一个既悲凉又英勇的英雄人物。尽管结局时他得以安详圆寂,但回顾一生,他却终究是孤身一人,这份孤独与其一生的坎坷相映成趣,增添了一份悲剧色彩。

鲁智深的命运,或许与他与“天孤星”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正如小说所说,他从一开始便注定了孤独。虽然他和许多梁山好汉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命债”而,但他却一直在“佛祖”的庇护下度过,直到与郑屠的决斗之后,才彻底与自己的暴戾性格告别。他的导师智真长老,早就为他指点了人生的方向,甚至两句偈语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这种“命中注定”的安排,也让鲁智深的后半生显得更加从容。

尽管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的战斗场面并不算最多,但他那种勇敢、正义的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在与方腊的最终对决中,他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弥补了曾经的“命债”。这也是鲁智深能从一个失意和尚,成长为一个英雄人物的重要原因。

鲁智深的性格十分鲜明。他不仅仅是一个粗暴的,更多的是一个内心正直、重义气的侠士;作为僧人,他也有着对佛规的叛逆,始终追求着个人的理想和道义。而这一切,最终成就了他在《水浒传》中独特的地位。他的结局安详圆满,既是对他一生努力的肯定,也让这个人物在乱世中找到了自己最终的归宿。在这个充满纷乱的时代里,鲁智深的形象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象征,代表着侠义与孤独,勇敢与智慧,正直与反叛的多重面貌。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