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分层怎么划分_用户分层方法

2024-11-1405:38:04创业资讯1

在之前的分享中,我们探讨了APP用户运营中PUSH推送机制的核心要素,具体包括APP的推送路径管理、权限与推送渠道的管理、推送时间的安排、精准推送的策略以及推送内容的制定等内容。还涉及了推送后数据的监测和“内容公关”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用户分层”的构建方法,并讨论如何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

在第二次分享中,我详细阐述了用户唤醒的“方法论”,即如何有效地召回用户,以及如何通过系统化的机制实现用户的持续唤醒。今天,我将聚焦于“用户分层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四种常见的分层方式,并深入剖析用户运营的核心本质。

一、用户分层的本质与意义

用户分层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细化用户的特征、行为等维度,从而实现精细化运营。正如我在第一次分享中所提到的,大规模的用户运营策略本质上就是精细化运营。我们需要认识到,在互联网产品中,用户是多样的,他们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只有通过对用户进行分层,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用户在APP中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角色:B端用户与C端用户、内容生产者与内容消费者、PGC(专业生产内容)与UGC(用户生成内容)等。在电商平台中,商家和消费者也是两类重要的用户。同一款APP内的用户行为也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注册用户、付费用户、活跃用户、下载用户等。

用户特征的差异化导致了需求的多样化,运营过程中不可能用单一的方案来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这便催生了“精细化运营”的概念,即通过细致的用户分层,针对不同用户设计个性化的运营策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猫眼电影APP”为例。当我们打开猫眼电影APP时,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类型的UGC内容,这些内容面向的用户各不相同。例如,一些内容由电影导演、评论员等专业人士发布,他们的影评和推荐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另外一些内容则是普通用户分享的观影感受或评论。这些内容的形式、内容、受众都各自不同,体现了平台对用户分层的运营策略。

猫眼电影APP还将用户分为三个主要层次:普通用户、电影爱好者、电影发烧友。每个层次的用户在需求、活跃度、参与度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比如,电影爱好者专注于院线电影,并且有较强的UGC贡献能力,而电影发烧友则不局限于院线片,涉及的电影类型更广,评价标准也更为严格。猫眼会根据这些分层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和活动策划,如推送不同类型的影片推荐、发布专属影评等。

通过这些分层,APP能够精确地制定运营策略,提升用户体验和粘性。这就是用户分层运营的核心所在:通过精准细分用户,并根据他们的需求设计差异化的策略,从而实现高效的运营。

二、如何实施精细化的用户分层?

精细化的用户分层首先要求我们对用户进行详细的细分。最直接的方式是以“用户的成长路径”为核心,按照用户在产品中的不同阶段进行分层。具体来说,用户的路径可能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注册用户:用户刚刚开始接触APP。

下载用户:用户下载并安装了APP,但尚未进行其他操作。

活跃用户:用户开始频繁使用APP,参与度较高。

兴趣用户:用户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未进行购买等关键行为。

付费用户:用户完成了实际购买行为,成为付费用户。

这种基于用户成长路径的分层方式是最基础的,也是最直观的一种方法。通过划分不同的用户层次,我们可以针对每个阶段的用户设计不同的运营策略。举例来说,针对“活跃用户”,我们可以通过推送更多的活动和内容来保持他们的活跃度;而对于“兴趣用户”,则可以通过激励措施促使他们尽早进行付费。

这只是最基础的分层方式,我们也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特点、消费习惯等进一步细分。例如,在付费用户中,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消费金额、购买频次等因素,细化为不同的层次,如A类用户、B类用户、C类用户等。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更精准地设计和执行个性化的运营策略。

三、用户分层与分区别与联系

除了“用户分层”外,另一个常见的概念是“用户分群”。虽然这两个术语看似相似,但它们之间仍有一定的区别。

用户分层通常是根据用户的行为轨迹、成长路径或价值贡献等进行划分,目的是为了发现用户的差异并实施针对性的运营。而用户分群则侧重于从用户的标签(如兴趣、性别、地域等)出发,进行更为细致的区分。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进行分群,如“喜欢看电影的用户”、“喜欢听音乐的用户”等;或者根据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分群,比如“每月活跃度较高的女性用户”或者“经常在周末购物的用户”。

这些标签化的用户,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更精确的运营策略,比如在特定时间段为特定标签的用户推送定制化的内容和活动。

四、四种常见的用户分层方式

不同类型的产品适合采用不同的用户分层方式。根据产品的性质、用户的行为模式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性,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四种常见的分层方法:

基于业务主链条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对于像“闹钟”这种工具类产品,用户的使用流程非常简单且标准化,因此可以基于用户的使用频次或需求阶段进行分层。

基于业务主链条标准化程度低的产品:对于复杂的阅读类或教育类APP,由于用户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产品的使用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可以依据用户的行为特征(如阅读内容、学习进度等)进行分层。

基于用户互相影响的程度:对于社交类APP,如微博、知乎等,用户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因此可以根据用户的社交行为、影响力等因素进行分层。

基于用户价值:通过评估用户的贡献度或消费金额,对用户进行价值区隔。例如,某个用户可能在科技领域的贡献较高,而另一位用户则在职场领域活跃。根据用户的价值贡献,我们可以设计针对性的运营策略。

通过今天的分享,我们探讨了用户分层与分群的核心区别,并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运营手段提升用户活跃度。用户分层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精准识别用户需求,还能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推动产品的持续增长。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并灵活运用不同的分层方式,结合用户的度标签,将是成功实现精细化运营的关键。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