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门五邑城附近,一位阿叔摆了个摊子,卖着一些枯藤和干草。走近一看,我发现堆放其中还有一株株鲜嫩的含羞草,好奇之下,我便询问了一下它的功效。阿叔立刻从摊位下拿出一本翻旧了的字典,翻到“含羞草”那一页,逐字逐句地给我讲解着它的作用,并且幽默地补充道:“我说了不算,有书为证。”看得出来,阿叔对自己摊上的这些草充满了自信,信口开河的广告语更是妙趣横生:“识就系宝,唔识就系草。不是我随便说,你来睇睇,有书为证。”这无疑是对那些以草为生的摊主们的最高境界了。
就在一旁,我的目光又被一盆盆盛开着金色花朵的植物吸引了。那是几枝带叶的金花葵,明艳的黄花如太阳般闪耀,仿佛让周围的空气都为之一亮。小时候,我们叫它“疮仔花”,这种植物结出的果实也类似秋葵,仿佛是童年记忆中一部分。我忍不住回想,这不正是我们小时候常见的金花葵吗?
金花葵,又名菜芙蓉、野芙蓉,而它的中名字通常被称为山榆皮或黏干。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植物,实际上,它和秋葵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都属于锦葵科、秋葵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与秋葵从印度传入我国不同,金花葵则是土生土长的植物。有人甚至把它称作“植物界的大熊猫”,因为它似乎比我们想象中要稀有得多。
这让我感到有些困惑。记得在五邑的乡村里,这种金花葵简直随处可见,田野山间随手就能摘到,甚至在麻园周边的许多门前屋后,也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怎么如今会被称为“稀有”呢?难道是我认错了?
从小到大,金花葵对我来说,更多是作为一种草存在。如果家里有孩子长了疮疖,父母便会摘下这花,捣烂后敷在伤口上。第二天,脓液就会自然流出,伤口迅速愈合。也我们给它取了个亲切的名字——“疮仔花”。
在五邑一带,金花葵似乎并未成为日常食物的选择,更多是作为草来使用。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四川,金花葵却有着不同的食用方式。在一些乡村,金花葵又被叫做“漏笼花”或“喽喽花”。它的花朵和叶子都可以食用,尤其是金灿灿的花朵,可以入菜、炖汤,或者炒蛋。甚至有些地方的市场,会按朵销售,每一朵的价格从一毛钱到三毛钱不等。
金花葵的花可以切碎,混入蛋液中煎成饼,或者加入汤中,做成清爽的菜肴,口感细腻,清热去火。冬天来临时,金花葵的植株逐渐干枯,但它的根部依然有着食用价值,可以用来炖汤或与肉类一同炖煮,味道更是别具一格。
最妙的吃法,莫过于将金花葵的花朵泡茶,鲜艳的花朵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色泽如黄金般璀璨,泡成茶后,喝上一口,清香四溢,仿佛整个身心都被洗净了。而且,看着这花朵的美丽,心情也不由得变得愉悦,真是赏心悦目。
金花葵不仅是草的好帮手,还是一味可口的食材,尤其是那一抹亮丽的花朵,既能入,又能入菜,无论是作为调理身体的草,还是作为餐桌上的美味,都是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