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鸡尾酒效应:在噪声中找寻焦点
想象一下,你正参加一个热闹的鸡尾酒会,四周人声鼎沸:有些人交谈的声音、有些人碰撞餐具的响声、还有背景音乐和笑声交织在一起。尽管这些声音相互交织,但你却能专注地听清身边一个人对你说的话。这个现象正是由英国心理学家Cherry在1953年首次提出的“鸡尾酒效应”。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这么嘈杂的环境下,能够聚焦并理解某些信息呢?
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提出了“过滤器模型”,他认为外界的信息源非常庞大,但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通过某种机制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调节。
在此基础上,心理学家特瑞斯曼发展出了“过滤器-衰减模型”,她指出大脑的过滤器并不是简单的“全有或全无”运作,实际上人类可以同时注意到多个信息通道,只不过不同的信息会以不同的强度被处理。
尽管我们身处的环境可能充满各种干扰,但依然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任务上,周围的噪音似乎会“自动”减弱,这正是我们所说的“专注力”。
02 专注力:成功的关键
曾国藩曾言:“凡事做一事,必须全心全意,不能三心二意。”这句话强调了专注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在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那些成绩突出的学生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专注力极强。
有一段时间,我们学校开展了“结对辅导”项目,成绩较好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同桌,旨在通过优等生的帮助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班级第一名的韩雪被安排和迪迪坐在一起,而迪迪是出了名的“捣蛋鬼”。在第一节课上,迪迪便开始了他的“干扰行动”:他盯着韩雪看,希望借此分散她的注意力。但韩雪似乎完全没有察觉,仍然聚精会神地复习数学题。
看到这一幕,迪迪不禁感叹:“你真厉害,我盯着你看,你竟然还能这么专心。”韩雪这才疑惑地回答:“你在看我?我完全没注意到,我的注意力全都在数学题上。”
这一幕其实揭示了专注力的本质:它能够帮助人外界的干扰,专心致志地完成任务。这种能力,是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最显著的差异。
正如古生物学家乔治·古维叶所说:“注意力是知识的窗户,只有它,知识的阳光才能照进来。”
对于学生而言,专注力的敌人不仅仅是外界的噪音,电子产品的诱惑、网络游戏、综艺节目的干扰同样会影响他们的集中力。
哈佛大学的赖特教授曾简明扼要地告诉学生:“三心二意地浪费一天时间,不如一心一意地专注一小时。”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在玩游戏时还心不在焉地想着数学题,那么游戏必定不尽兴;反过来,如果你在做数学题时心思游离,结果也必定大打折扣。
在信息的时代,专注力变得愈发珍贵和重要。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专注力是区分成绩高低的关键因素,而它又恰恰是可以培养和提升的能力,掌握了专注力,就掌握了提高成绩的“秘诀”。
03 如何提升专注力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专注力并非天生具备,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培养和提升的。
(1)心理暗示:提升专注的第一步
每当上课前,不妨给自己做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这节课我要全身心投入,跟上老师的思路。通过心中的默念,可以帮助大脑做好准备,避免进入课堂时仍处于松懈的状态。独立学习时,也要相信自己能集中精力,专注完成学业任务。
(2)学会休息:专注的另一面
俗话说:“只会学习不会玩,聪明的孩子会变傻。”我们常见一些同学,因为自己基础较差,便秉持“笨鸟先飞”的原则,在休息时间也不放松,始终埋头读书。持续的“苦读”并不等同于高效的学习。
休息和放松同样重要,它们是大脑和身体的“充电站”。适当的休息,短暂的放松,可以帮助大脑重新激活,提高接下来的学习效率。
(3)专注一事:从“精一”做起
作家奥格·曼狄诺有一句名言:“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人,才会领先于世界。”同样的道理,王阳明也提倡“精一之功”。所谓“精一”,就是专注于当前的任务,不为过去所困,不为未来所虑。专注一件事,才会在这件事上取得突破。
学习亦是如此,心不在焉的三心二意必然导致低效。只有将精力集中在当下,才能事半功倍。
专注力对于成绩的提升至关重要,而专注力并非天生的能力,它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实践获得的:
强化心理暗示,告知自己要专注。
合理安排休息,为学习充电。
一次只做一件事,精益求精。
通过不断练习与调整,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培养和提升专注力,从而在学业和生活中实现更高效、更有成效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