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通过不完全调查发现,哈啰单车、滴滴青桔等共享单车品牌在成都、广州、武汉等城市陆续调整了计费标准。此次调价主要体现在起步费时长的缩短。例如,工作日的前15分钟收费1.5元被改为前10分钟1.5元,节假日及周末的起步费也从前15分钟1.8元调整为前10分钟1.8元。调整后的后续收费标准为每15分钟1元。
以青桔单车在成都地区的调整为例,记者进行了费用计算,发现调整后,工作日骑行半小时的费用由原先的2.5元上涨至3.5元,涨幅达到40%;节假日骑行一小时的费用则从2.8元上涨至3.8元,涨幅为35%。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地区的涨价已经在2024年6月8日正式生效,部分网友通过社交媒体截图向哈啰官方客服咨询时,确认了这一信息。
近年来,随着共享单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哈啰单车、美团单车(自2019年收购摩拜单车后)以及滴滴青桔三大品牌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实际上,早期共享单车的先行者是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曾一度占据市场份额的90%以上。
对于此次的价格调整,记者在7月29日联系了哈啰单车的客服人员,该客服表示,不同城市、不同时段的计费标准存在差异,用户在时可以根据所在位置查看具体的计费规则。青桔单车的客服则提到,青桔单车采用的是按时长计费的模式,具体费用由起步价、时长费以及调度费组成,用户可以通过滴行APP查看当地的计费方式。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城市定价并非单纯依据城市等级来决定,而是与当地的运营投入和成本密切相关。不同城市的车辆周转率、运营成本和市场定位各不相同,因此共享单车企业通常会采用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据了解,共享单车的业务运营不仅仅依赖于单车本身,还包括各地运维团队的支持和大量的调度与维修工作。随着行业服务逐渐走向精细化和智能化,企业的运营成本逐年上升。共享单车公司在支出中会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提高运维效率,以确保服务质量的提升。
部分行业内部人士指出,大城市由于运营成本较高,调价行为也往往得到了主管部门的批准。大城市的运营成本较高,主要体现在车辆的更新换代、仓储管理以及人工成本等方面。共享单车的平均使用周期为三年,但在大城市,受需求量大、车辆损耗快的影响,很多单车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便需提前更换。城市对共享单车的监管要求越来越严格,企业在人员和设施上的投入也在增加。
在换新升级方面,近年来,各地对于共享单车的车辆进行了一轮较为广泛的更新换代。有些城市甚至要求实现全量置换,以提升用户骑行体验,满足监管和精细化运营的要求。这些新车和新增的运维设施提升了服务质量,然而也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随之增加。
记者通过社交媒体发现,许多用户在骑行前并未特意查看计费规则,导致在结算时感到意外,甚至有网友表示,骑行费用比公交和地铁还贵。部分网友还认为,骑行成本已接近自驾车的费用,表示自己“又多了一笔支出”。整体来看,近年来共享单车的涨价频率并不算太高。
据业内人士透露,共享单车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卖卡,二是单次骑行收费。共享单车企业的服务优化需要资金支持,因此适度涨价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提升运营质量。对于共享单车企业来说,涨价不仅能够提高盈利能力,也有助于优化财务结构,帮助企业尽早实现盈利。
根据业内分析,2019年起,市场上共享单车普遍进入了30分钟1.5元的收费时代。2022年,很多共享单车品牌将套餐卡价格调整至相同水平,涨幅在40%至50%之间。近年来,虽然调价行为时有发生,但整体上共享单车企业通过涨价调整收入模式,使得企业的盈利空间逐渐得到拓展。未来,随着市场逐渐回归合理的商业模式,企业通过合理定价获取利润也将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表示,共享单车企业的定价属于市场行为,和早期的公共自行车体系完全不同。涨价虽然常常引发争议,但企业应谨慎调整价格,确保消费者的接受度。随着共享单车企业逐步转型,依赖基础服务业务盈利成为主要方向。尽管曾尝试过广告、电商等多元化收入来源,但这些尝试尚未大规模落地。
最终,丁道师总结道,共享单车行业逐步回归理性定价和可持续盈利模式的道路,未来将更多依赖基础服务业务,而不再通过大规模的补贴和低价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