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邂逅杭州:从雪到茶的邂逅
记得第一次去杭州是大学时期的一个寒假。那时,高中同学在下沙,我们一行人计划去临安看雪。按理说,杭州的冬天是有机会下雪的,但可惜那年却没有,几天里连雨都未曾下过。我们这些来自福州、从未真正见过雪的孩子,只能拿着从网络上找来的旧照片,望着那些已经泛黄的雪景图,遗憾地离开。
路过西湖时,有人提议去梅家坞看看,说那里出产的龙井茶不错。于是,我们临时改变了行程,决定去梅家坞逛一圈。
在那里,我们遇到了一位热情的阿姨,她的院子里种满了菊花、柚子树、桔子树,还栽了几株北美冬青。坐在她家院子里,喝着茶,茶香在弥漫,清新怡人,回甘深远。那一刻,冬日的阳光洒在院子里,一切都显得格外宁静和美好,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股茶香包围。我们毫不犹豫地买了半斤龙井茶。
随后,阿姨带我们去参观她家的茶园。院子后面是一座小山,山上满是茶树,翠绿的茶树经过精心修剪,呈现出一种圆润的形态。在阳光的照耀下,茶树上泛着一层淡淡的光泽。虽然这座山比起我们福州的山显得低矮许多,但它那份宁静与自然,却是无法言喻的美。
杭州的山比起福州的山显得更为柔和,如果老苏当年到了这里,恐怕不会被尊为“东坡居士”,而是叫“小坡先生”了。东坡肘子也许要改名为“小坡肘子”才合适。
再访杭州:夕阳与龙井的对话
大约是两年前,我和李麻花再次踏上了杭州的土地。这一次,我们是为了西湖的夕阳而来,给父母的解释是——去谈项目。我们先是在花巷观鱼,接着走了一圈曲院风荷,到了苏小小的墓前稍作感慨,然后乘船游湖,最后去楼外楼吃了那道让人失望的西湖醋鱼。
第三天,我们终于开始谈正事了。李麻花说,她想去看看龙井茶,于是我们打车去了狮峰。一路上,车子绕着西湖走了好一会儿,最终在一座山头停下。司机将我们放在村口,村口正好有位老人坐在那晒太阳,我们便向他打听了路,顺利找到了进入茶村的方向。
村里有几家卖茶的店,我们转悠了一圈,选中了一个看起来特别温和的大姐。她见我们逛了好久,就主动邀请我们进去喝茶。于是,我们坐在她家院子门口,喝着她泡的龙井茶。她坦言,自己卖的茶并非最上等的,因为那些好茶早已经被收走了,剩下的不过是普通货。
我端起那杯透明的玻璃杯,看到茶芽在水中缓缓浮沉,茶香清雅,没有丝毫的浮夸,也不腻人。茶汤清澈,口感纯净,茶芽在杯中竖立着,宛如海边的蛏子一般,静静地站在那里。我渐渐被这种静谧的气氛所吸引,决定买下两斤龙井。
大姐为我们装茶时,从一个密封的锡罐里取出茶叶,动作迅速且小心。茶叶装好后,她立刻封住袋口,小心翼翼地处理着每一颗茶叶。临走时,她才告诉我们,她的弟弟是这茶的传承人,所有的茶都是他做的。难怪这茶与我们在别处喝到的有所不同,茶芽更鲜嫩,茶叶的碎度也恰到好处。
第三次来杭:追寻雪的足迹
这一次,我们的杭州之行,源于李麻花没有报上福州马拉松,情绪有些低落,于是决定到杭州找雪景。天气预报说杭州会有雪,但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雨夹雪,根本无法积雪。但即使如此,看到小雪花飘落的景象,依然让我们心头一暖。
傍晚时分,我们遇到了一位司机师傅,他说自己要去买龙井茶。我们随口问了一句,是去梅家坞还是狮峰?他嗤之以鼻,说那两个地方的茶太商业化了,味道不正宗。他向我们推荐去龙井村买茶,称那里有地道的茶农,茶便宜又好。
我们好奇心起,便跟着他一起去。车子绕过西湖,又经过一段狭窄的村路,最终停在了一个宁静的茶村。司机熟门熟路地带我们来到一个茶农家,敲开门后,一位大姐热情地迎接我们。茶室里摆着几只玻璃罐子,里面装着色泽各异的龙井茶。她为司机泡了两杯不同价位的茶,我们也顺便品了品。虽然我觉得其中一款茶的色泽偏黄,似乎不如我之前在狮峰买的龙井好,但司机毫不犹豫地指着那款茶说要买。
支付时,司机递出了一大叠现金,场面显得有些老旧。在我看来,那两款茶的质量虽然不差,但与我在传承人家里买到的茶相比,差距还是有的。尽管如此,司机坚持认为,这里的茶才是最地道的,价格也公道。
外地人的误区:信任本地人未必真可靠
回程的路上,我和李麻花讨论着这个经历。如果一个不懂茶的人来到了这个地方,听信司机师傅的推荐,可能真的会觉得自己买到了最地道的龙井。但其实,司机师傅自己对茶并不精通,他只是一个常常在这里买茶的消费者。而真正懂得茶的人,会知道,茶叶的质量和制作工艺并非仅仅靠“本地人”就能保证的。
即使是同一个村子,不同的制茶师制作出来的茶,品质也可以差异巨大。虽然我们不是本地人,但我们懂得如何选择好茶,懂得如何分辨茶叶的优劣。这使得我们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品尝到传承人制作的茶,而不是被外表的“本地人推荐”所迷惑。
茶,归根结底是“买人”
对于我们来说,买茶的关键,始终是在于选择对的人。茶本身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传承。当你买到的是一个有故事、懂茶的人制作的茶时,那份温暖与回味,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尽管旅途艰辛,纵使道路曲折,最终能够找到那个真正懂茶、值得信赖的人,才是我们最幸运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