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似乎总是在父母的不断叮嘱和教导中成长。我们可能很厌烦那些满是告诫和指责的言辞,而我们自己成为父母后,似乎也在不自觉中走上了这条“说教”的老路。
尽管如此,许多父母似乎依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在意识到父母曾经对自己的关爱后,很多家长又把这种关爱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尽管方式或许并不完全合适。
更有一些父母自认为已经改进了教育方法,把“说教”转化为所谓的“共情”。什么才是“共情”?又如何才能避免陷入“说教”的误区呢?一些经验丰富的家长,如“果妈”,通过一组具体的对话实例,帮助家长们厘清这两者之间的界限。
01 用十段对话分辨“说教”和“共情”
第一段:当孩子面对挑战,准备放弃时
“说教”妈妈:“宝贝,妈妈相信你能做到的!”
“共情”妈妈:“你是不是有点害怕遇到困难?这种感觉很正常,妈妈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一起来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第二段:孩子感到自己做不到时
“说教”妈妈:“你做得已经很好了,怎么可能做不好?”
“共情”妈妈:“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做不到呢?说出来让妈妈听听,原来是因为……对,宝贝,你忽略了这一点。你其实已经做得很不错了,稍微调整一下就能更好。”
第三段:孩子不愿意开始做某件事时
“说教”妈妈:“你到底在磨蹭什么?快点做吧!”
“共情”妈妈:“宝贝,妈妈发现你好像有点不愿意做这件事,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看看怎么解决。”
第四段:孩子犯错还生气时
“说教”妈妈:“你自己犯了错,还敢发脾气?”
“共情”妈妈:“是不是因为你觉得很难过或者有点自责呢?妈妈理解你。我们一起想想,能不能找到补救的办法,让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第五段:孩子明明有能力却不努力时
“说教”妈妈:“这孩子真是聪明,但就是懒得努力!”
“共情”妈妈:“你之前做得很好,进步也很快,最近好像有些退步了。是不是因为不够努力呢?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下,看看怎样才能重新找回动力。”
第六段:孩子因为一些小事受伤感情时
“说教”妈妈:“才说你几句就吗?”
“共情”妈妈:“你是不是有点伤心,因为别人说了你一些不太喜欢的话?其实妈妈也会被别人的评价影响,你不是一个人。”
第七段:孩子想偷懒时
“说教”妈妈:“怎么这么懒,快点起来!”
“共情”妈妈:“宝贝,是不是累了?休息一下吧,休息多久后能恢复精力继续做事?”
第八段:孩子失去了某样东西或者发生不如意的事时
“说教”妈妈:“不就是个小事吗,下次小心点就好了。”
“共情”妈妈:“失去的东西确实让人难过,你现在还伤心吗?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呢?妈妈有个建议,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听听。”
第九段:孩子表现出不满或不满意时
“说教”妈妈:“你怎么这么不知足,为什么不满意?”
“共情”妈妈:“你是不是对什么不太满意?可以告诉妈妈吗?妈妈很想听听你的想法。”
第十段:孩子撒娇或哭闹时
“说教”妈妈:“再哭,妈妈就……!”
“共情”妈妈:“你是不是想让我妥协?妈妈爱你,但我们家有规矩,有些事情是不可以改变的。”
02 “说教”和“共情”的三大区别
通过以上的对话,家长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说教”和“共情”之间的差距。要想真正实现共情式教育,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关键区别。
区别一:是否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很多家长往往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例如立刻去做某事、不再磨蹭,或者立刻停止哭泣,表现得乖巧听话。可是,家长的这些要求常常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情绪。真正的“共情”教育,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区别二:是否给予孩子肯定与尊重
当孩子情绪低落或遇到挫折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责怪和不耐烦。实际上,这种反应往往给孩子带来的是否定而非鼓励。相比大声斥责,温柔而坚定的支持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学会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区别三:是否引导孩子积极解决问题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总是赖床、吃饭磨蹭、书包乱丢。尽管家长频繁催促和责备,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关键是,家长是否有引导孩子积极思考问题的根源,并帮助他们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只有通过共情和正确的引导,孩子才能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而非单纯地接受批评。
快乐成长的秘密:共情才是关键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而作为父母,最大的挑战不是知识的积累或眼界的开阔,而是能否真正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尊重他们的成长节奏。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学会理解和共情,才是教育成功的第一步。你,是“说教型家长”,还是“共情型家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