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阿根廷的著名诗人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被任命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的馆长。在他的任职期间,他曾写下过一段深刻的话:“我始终相信,如果世界上真有天堂,那它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最近,我在浏览微博时,看到博主@谷大白话分享了一个让人动容的新闻。原来,不仅仅是纽约图书馆,许多世界各地的图书馆都开始推出了“图书主题指南”,这些指南帮助读者寻找那些他们可能想阅读,却因为某些原因不好意思开口提问的书籍。指南的内容涉及家庭、抑郁症、焦虑症、心理疾病等敏感话题,且在每一份指南的尾部,都有一句温暖的文字:“作为图书管理员,我们不会做任何评判或猜测,我们只希望为你们提供帮助。”这无疑是充满人文关怀的举措,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
其实,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许多图书馆和书店都充满了这样的用心设计与细节。例如,一家书店便为有健忘症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专门的书架,命名为“我忘了那本书叫什么,但我记得它的封面是红色”。还有一家书店为高个子的顾客打造了专门的“高个子书架”,以解决他们在取书时弯腰的麻烦。想象一下,NBA球员如果走进这家书店,应该会感到特别舒服吧!
冬天时,有一家书店贴出了一则有趣的告示:“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冷,不妨来买一本书。买了之后,你或许依然会觉得冷,但你将获得一本书!”这个幽默的告示既让人莞尔一笑,又透出书店的独特魅力。而在炎热的夏季,买书确实也能派上用场,至少可以用书本扇扇风,解解暑。
事实上,图书馆和书店的关怀并不仅限于细致入微的设计,它们常常出现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2004年,巴西的一位公交车爱好者安东尼奥,决定在自己每日乘坐的公交车上放置15本书,打造一辆流动图书馆,让乘客们在路途上可以自由取阅。这个点子既有温情又具有可操作性,令人感到一种不经意的关怀。考虑到武汉的公交车飞驰的速度,这样的举措恐怕难以实现——在那里的公交车上,不仅书难以取阅,连前方的乘客长什么样都看不清楚。
而更有趣的是,某些图书馆和书店从关怀出发,做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设计。比如,在保加利亚的某度假村,为了鼓励游客在假期里多读书,他们竟然在海滩上建立了一个露天图书馆,书架上摆放着2500多本书,仿佛“学海无涯”,书籍也面临涨潮的风险……德国弗莱堡大学的图书馆,则因为担心盲人无法通过一楼的旋转门,特意设计了专门的盲人通道,结果建成后却发现没有人能打开这扇门,设计失误成了笑话。
除了这些“沙雕”设计,一些图书馆和书店还有一些奇特的规定。比如牛津大学的伍斯特学院图书馆,曾经有过一个特别的传统——每周三下午到4点,40多名学生会集体脱掉上衣,在图书馆里一起读书,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这个传统直到2011年才被学校取消,原因是“影响了其他读者的阅读体验”。杭州的“两本书店”,则有着每半个月只卖两本书的奇特规矩。这无疑是为那些难以做决定的顾客提供了一种选择的“解脱”,店主还在书架上放置了时令蔬菜,向大家传达着“精神食粮,缺一不可”的理念。
说到这些地方的工作人员,图书馆和书店里貌不惊人的管理员们,其实也许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身世与故事。或许他们中的某个将来会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像莫言、金庸、沈从文那样;也可能他们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过往,如藤井树、威廉·萨克等;甚至有些管理员什么都没有,唯一的特长便是锐利的眼光,用来捕捉每个正在阅读的顾客。
而在书店里,顾客与店员之间的微妙互动,也往往成为日常中的一部分。比如,苏格兰的一家二手书店,店主肖恩·白塞尔就有着一项独特的爱好——他每天都会观察顾客的行为,记录下他们的奇葩举动,并在日记中吐槽这些故事。最终,他将这些日记集结成书,出版了《书店日记》,成了不少书迷喜爱的阅读材料。
书店,是一个充满奇妙故事的地方,每天都上演着各种各样的人生剧集。我们无法预知自己将会在这里留下怎样的印记,也许是温暖的回忆,也许是奇葩的经历,但无论如何,每个人来到书店,都会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你是否也有过在图书馆或书店中的难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