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家企业都拥有一定的成本控制空间,而这一点对于经销商尤其重要。在许多经销商的实际经营中,由于管理能力的局限,导致成本控制往往不到位,反而出现了大量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支出。在笔者接触的一些经销商中,不乏这样的现象:他们每年从经营中损失的钱,往往比自己赚取的还要多。尽管经销商老板意识到这一点,但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常常无能为力。结果,辛苦赚来的利润大部分被高昂的成本消耗掉。如果厂家能够帮助经销商解决这一问题,必定会得到经销商的欢迎和支持。
如果解决的成本问题所带来的节约,能够超过窜货带来的利润,那么厂家就可以与经销商进行一种利益交换:经销商承诺停止窜货,厂家则提供有效的成本控制技术和管理支持,作为对其遵守协议的回报。具体的操作步骤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环节,下面是防止窜货的具体建议。
1. 查明窜货原因
经销商之所以进行窜货,背后一定有其原因。窜货并非完全是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也不一定是所有经销商的行为都出于金钱动机。通常,经销商的窜货行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利益驱动型:直接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而进行窜货。
谣言驱动型:受到外界流言或误导的影响,导致误判市场,采取窜货行为。
报复性:由于某些冲突或不满,出于报复心理,故意进行窜货。
策略性:为达成某种特定的市场目标或策略,刻意进行窜货。
情绪驱动型:在某些情况下,经销商由于情绪失控或冲动,决定进行窜货,即便这样做并不理性,甚至不计成本。
了解这些背后的动机后,厂家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
2. 让经销商算账
接下来,厂商可以帮助经销商算一笔“窜货账”。很多经销商高估了窜货的利润,认为短期的利益能够弥补其带来的风险和成本。实际的收益往往远低于他们的预期。这种情况下,经销商可能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财务分析能力,未能全面评估窜货带来的实际利润。在这一步,厂家可以通过帮助经销商核算窜货的真实利润,打破他们对窜货“”的误解。
3. 引导经销商分析浪费
绝大多数经销商对于自己经营中存在的浪费问题,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具体的浪费环节和浪费金额并没有清晰的了解。第三步是帮助经销商明确浪费的实际情况。厂家可以与专业的咨询机构合作,对经销商的运营进行全面分析,揭示出哪些环节存在管理上的漏洞,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并为经销商提供一份详细的报告,帮助其识别问题。
4. 建立节约样板
光是“算账”并不足以解决问题,厂家还需要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帮助经销商改善管理。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节约型的示范样板来给其他经销商树立榜样。厂家可以从一些优秀的经销商开始,重点支持他们进行成本控制,通过专家团队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实现管理优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成功的案例可以通过参观活动,向其他经销商展示节约的效果和成果,让他们直观感受到改变带来的好处。
5. 提供技术支持,进行置换
最终,厂家和经销商之间可以通过一种“置换”的方式达成共识:厂家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帮助经销商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而经销商则承诺停止窜货,遵循公司的市场。通过之前计算的窜货收益对比,帮助经销商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确几项条件:
不是所有经销商都能获得这种成本控制技术的支持,只有那些遵纪守法的经销商才有资格。
在厂家提供技术支持期间,如果经销商仍然进行窜货行为,厂家将立即停止支持。
成本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厂家可以根据经销商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每月的节约目标,并且通过不断的技术支持,帮助经销商形成成本控制的管理习惯。一旦经销商养成了节约的习惯,他们将越来越依赖厂家的技术支持,此时再谈合作,显然会更加顺利。
商业操作从来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更多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决策。经销商和厂家之间的矛盾往往是由于双方立场不同所致。厂家从自己的角度看待窜货问题,自然会有不满,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主要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较少考虑经销商的实际困难。厂家如果能从经销商的角度出发,站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来思考问题,解决方案将更具可行性和长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