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是企业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通过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经济手段,对设备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这一管理过程涵盖了设备的规划、采购、安装、调试、使用、保养、维修、更新以及最终报废等多个阶段,旨在最大化提升设备的经济效益和运行效率。
在设备的生命周期中,管理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设备的物质形态管理,即设备从采购到安装、调试、验收、建立、日常使用、维护保养、修理直至更新或报废的全过程;其次是价值运动形态管理,主要指设备使用过程中各项费用的管理,包括设备运营期间产生的各种成本开支,如使用培训费用、维修费用、保养费用、更新改造费用,以及部分设备可能带来的环境治理费用等。
在设备购入并安装完成后,企业首先会产生初期投资成本。随着设备的使用,这些费用会继续增加。例如,设备为了保持最佳运行状态,可能需要定期进行保养和维修,并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或更新。一些设备使用过程中还可能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投入资金进行环保治理。设备管理的核心目标在于以最小的费用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价值,确保设备的运行效益最大化。这两个方面,物质管理和费用管理,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设备管理的最终目标,是确保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达到高可靠性、良好的维修性、经济性,并做到安全、节能、环保,避免设备资源的浪费和积压。设备管理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维修”范畴,而应该突破这一局限,将设备的全生命周期视作一个整体进行管理,以确保设备在其使用周期内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设备的生命周期成本是指设备从采购到报废的全部费用,它是设备物质管理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综现。在进行设备采购和使用决策时,企业需要考虑设备的生命周期成本优化,而不能只关注某一单一阶段的成本(如采购或维修阶段)。设备的综合效率也应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最大化提升。
设备管理不仅是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司整体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设备管理的活动必须与企业的经营方针相一致。企业的经营目标决定了设备管理的方向和内容,而设备管理的实施则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提供物质技术和经济效益的保障。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并保持竞争力,设备管理部门需要在保持设备正常运作的确保其能够支持生产需求,提升公司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设备管理也在不断发展。为了应对这种变化,设备管理者需要在三个方面不断学习和提升:首先是工程技术层面,随着现代化设备技术水平的提升,涉及的技术种类和领域日益广泛,设备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其次是财务经济知识,设备管理不仅要关心设备的技术状态,还要优化经济效益,特别是设备生命周期成本的管控,确保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费用最小化;设备管理还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如何将现代管理理念与先进设备技术结合,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
设备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将设备的管理从单纯的维修维护上升到综合经营管理层面。传统观念往往将设备管理仅仅视为一个维修问题,但实际上,设备管理应该是一个涉及设备全生命周期、涵盖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维修工作依然至关重要,但它不应是唯一的焦点,反而需要作为综合管理的一部分,得到更全面和深入的重视。
目前,业内越来越推崇全员生产维修(TPM)模式。TPM是一种基于全面生产维修活动的管理方法,起源于日本,它通过结合的生产维修经验和日本本土的管理传统,逐步发展成一套完整的设备管理与维修体系。TPM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提高设备效率,建立一个全员参与的设备管理和维修体系,从而确保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达到最佳性能。通过实施5S活动和设备预防性维护,TPM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故障发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最终提升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