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在豆瓣上写下几百字的读书笔记,把书中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这样做一方面是对自己读过这本书的证明,另一方面也方便自己日后回顾时,能迅速回忆起这本书的要点和主旨。
虽然这些笔记看似总结了书本的精华,但往往缺乏深度的思考和个人化的感悟,更多的是干巴巴的内容概括。它们就像是速食的干货,不够生动,缺少了能够引发共鸣的元素,无法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
那么,如何才能让书评变得更具吸引力和可读性呢?
一个非常实用的写作框架来自《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它提出的SCQA模型非常适合用来撰写书评。SCQA模型主要有四个部分:情境(Situation)、冲突(Complication)、疑问(Question)、答案(Answer)。这个模型不仅可以用于写文章、报告的开头,也非常适合在书评中应用,让我们以一个更有条理、更生动的方式来呈现书籍内容。
我们需要交代背景。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为读者提供上下文,让他们了解书中讨论的主题和情境。可以描述这本书涉及的现象、问题,或者是书中的一些观点、金句等。有时也可以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分享一些相关的真实场景,用来引出这本书的讨论。例如,书中的故事背景,或者与书中主题相关的社会现象,都会是不错的引子。
接下来,构造冲突是文章的核心之一。冲突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促使他们想要继续往下读。冲突通常是由现实情况与期望之间的落差造成的,可能是一个问题的难度,或者是理论与实际的矛盾等。例如,书中描述的一个看似简单却无法轻易解决的困境,或者是你曾经的固有认知被后的震撼。
比如,许多人都曾认为意志力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强大的意志力能够帮助人们克服所有的诱惑和挑战。直到读了《意志力》这本书,才意识到意志力其实非常容易消耗。过多的选择、目标、计划,甚至细致的决策,都会让我们的意志力枯竭。一旦失去理性控制,我们很容易在诱惑面前屈服,甚至在情绪上出现失控。这样的冲突,极大地打破了我们对意志力的常规认知,激发了读者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动力。
构建冲突的另一个方式是通过对比或反向的观点。例如,很多人都认为时间管理是一个相对宏大的课题,但《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这本书则从一个非常微小却切实可行的角度出发,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从日常工作中精细化地进行时间管理,帮助我们解答了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依然能高效利用每一分每一秒。
冲突的存在自然会引发疑问。读者心中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这本书的独特观点和解决方案的好奇。你会不禁思考,书中的解决方案究竟能带来哪些变化?而接下来的部分,就是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例如,假设读者在阅读了关于高效工作者的描写后,会自然想问,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些人能够如此高效地工作?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个问题可以直接引出书中的核心内容,而不需要明确提出问题。例如,桦泽紫苑在《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一书中提出的高效工作法,包括“为他人着想的工作法”和“趁现在及时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解决这一疑问的关键。
通过这样的结构,书评不仅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能够深刻地揭示书中的精髓。SCQA模型的应用,使得书评不仅仅是简单的总结,而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通过构建清晰的背景、冲突、疑问与答案,我们能够更好地将一本书的内容和感悟呈现给读者,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在写书评时,重要的不是单纯地总结书中的内容,而是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描述,带领读者进入到这本书所呈现的世界中,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获得启发。这样,书评就不仅是对书本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一次深刻的思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