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和沈阿姨是多年的朋友,夏一直对沈阿姨家的崇明糕情有独钟。五年前,她首次听说沈阿姨的父母会为亲友和邻居蒸制崇明糕,从那时起,她便开始购买这种家乡味十足的糕点。
“崇明糕我以前也吃过,”夏笑着回忆,“每次去崇明旅游,餐馆和景点附近都会卖。直到听说同事的父母会做崇明糕,我才下定决心买来尝尝。第一次买的时候有不同规格的,最小的是三斤的,五斤、八斤、十斤、甚至二十斤的都有,送货到家。吃了一次后,我就喜欢上了它,比外面买的要好吃很多,特别是糯米的口感很足,而且里面加了松子、红枣、蜜枣、核桃,料足味美。从那时起,每年春节前我都会买上几个。”
夏的家人都喜欢吃甜品和糯米类的食品,但最初她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购买的。她提到,第一年买了一个三斤的小份,尝过之后才发现,这款崇明糕真的是无可比拟。自此,她每年都会定期购买,通常每年都会订三个五斤的。一份自家享用,一份送给父母,还有一份送给公婆。
沈阿姨的崇明糕除了夏,邻里也有不少常客。王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我家是东北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几年前,邻居说他们家有一种过年吃的糕,叫崇明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买了一个三斤的,结果一试就爱上了。每年过年,我几乎都会买上一些。” 王女士也提到,虽然她的家乡也有类似的糯米糕,但并不像崇明糕那样加入丰富的坚果和干果。“今年因为我父母打算在上海过年,我又多买了一些糕,还顺便买了邻居新推出的手工八宝饭。”
今年,沈阿姨家的蒸糕生意还迎来了几位新顾客。胡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家一直很喜欢崇明糕,以前每年过年前,我们都会开车专程去崇明南门的蒸糕店买。”胡女士说道,“不过近几年,那个店的味道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好,今年听说邻居家有崇明人自己蒸糕,于是我也买了一个三斤的,尝了之后非常满意,明年肯定还会继续买。”
沈阿姨除了帮助自己家人蒸制崇明糕外,还经常代亲戚朋友蒸糕送给同事或者帮忙代销。每年春节前,总会有不少崇明人前来请求代蒸,生意也十分火爆。今年她的亲戚就代销了四五十笼崇明糕。
对于崇明人来说,崇明糕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承载了浓厚的年味和乡愁。每到春节前,崇明的家家户户都会蒸制崇明糕,以此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尽管如今电商平台和市区的土特产店都有崇明糕销售,但对于大多数崇明人来说,崇明糕依然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东西”,乡下的家庭通常也只有在春节前才会开始蒸制。
崇明的施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家每年春节前都会蒸糕,通常都是找专门的蒸糕师傅来做,因为自己家蒸的话,技术不够,容易蒸不好,这样就不太吉利。”他说,崇明人一般蒸的是大号的20斤一笼的圆形糕,蒸好后会分成四大块,再切成小块慢慢吃。现在很多家庭也开始尝试蒸方形的崇明糕,这样切割起来更加整齐,避免了边角料的浪费。
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崇明人开始通过快递将自家蒸制的糕送到上海或者其他地方的亲朋好友家中。施先生笑着说道:“今年我蒸了39笼糕,有些是儿子周末回来时带到市区,有些则是直接通过快递送出去。”
沈阿姨家附近的邻居也表示,春节期间总是有礼尚往来的传统,特别是崇明糕是最受欢迎的年货之一。现代快递业的便利让这一传统更加容易实现,邻居们只需将蒸好的糕点送到快递站,第二天亲友就能收到这份温暖的心意。
对于那些已经离开崇明的乡亲们,崇明糕是他们每年春节不可或缺的怀乡味。几年前,生活在北京的龚先生偶然在电商平台上看到一家专门卖崇明糕的店铺,便下单了一个五斤重的糕。“在外面这么多年,很少回家,每年春节最想念的就是这口正宗的崇明糕了。”
在沈阿姨位于崇明乡间的小院子里,从元旦开始,除了天气极冷的那几天,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来蒸糕。有时早晨五点就开始忙碌,直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完成,有时甚至会工作到晚上九十点钟。沈阿姨和丈夫已经蒸糕三十多年,最初是为了生计,现在则更多是出于对这份传统手艺的热爱和对邻里的责任感。
沈阿姨笑着说:“蒸崇明糕是有讲究的,米的比例、浸泡的时间、蒸的火候,每一步都很重要。一般我们会用2/3的糯米和1/3的粳米来做,如果是蒸20斤的,一般需要15斤糯米和5斤粳米。”她还透露,蒸糕的前一晚,米要淘干净,并浸泡至少四小时,第二天早上滤水,再磨成米粉。
蒸制崇明糕时,加入松子、核桃、葡萄干、红枣、蜜枣等配料,喜欢甜的人可以多加糖。将这些配料搅拌均匀后,就可以上蒸笼蒸了。火候的控制尤为关键,火要足而稳定。每层米粉都必须等下层蒸熟后才能加上一层,否则容易不熟。蒸笼周围要用湿毛巾围住,防止蒸汽流失,一旦漏汽,糕点就容易没蒸透。
凭借多年的经验和口碑,每年春节前,沈阿姨的家中总是热闹非凡。等到春节过后,大家纷纷回家,沈阿姨和丈夫会收拾好工具,洗净蒸笼,等待来年的忙碌再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