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与春秋时期晋国的卿大夫赵武有着密切的关系。赵武,是历史上“赵氏孤儿”故事的原型,许多戏剧和影视作品都曾演绎过他的传奇。
《礼记》中的记载提到,赵武建造了一座极其宏伟的宫殿。按照当时的礼仪,房屋落成后,主人会邀请朋友和前来祝贺。晋国的一群大夫携带着礼物,前往赵武的新宅参加庆祝仪式。当天,其中一位名叫张老的大夫,看见赵武的豪宅,忍不住连连称赞:“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这些话的意思,简言之就是:“真美呀!真高大呀!真美呀!真华丽呀!”后来,这些感叹词被后人提炼为“美轮美奂”四字,或者因为结构对称,也常常写作“美奂美轮”。
其中,“轮”字指的是一种古代的高大圆形仓库——轮囷,这种建筑通常比较高大。而“奂”则有“华美”或“丰富”的意思,与“焕然一新”中的“焕”含义相似。张老的赞美实际上是在说:“这座房子多么高大,真是多么华丽!”这样一番夸奖,直白而不失感情。
从本意上看,“美轮美奂”这个成语的确指的是建筑物,特指房屋的宏伟和华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建筑物之外的事物。在现代,许多媒体和文学作品中都常常看到它用来描述美丽或卓越的事物,这也引起了语言学者的关注与讨论。有些词典对此表示支持,认为这种用法已被普遍接受。而有些则保持传统,认为该成语应只限于形容建筑物的壮丽,不能用于其他领域。例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2004年版曾将其定义为“形容房屋的高大和美丽”,但在后来的版本中删除了“美好绝妙”的含义,明确说明不能用于描述建筑物以外的事物。
成语的意义本身是相对固定的,但语言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许多成语在历史的长河中,都经历了意义的逐渐演变。有的变化被人们接受,成为新的标准;而有的变化则遭遇反对,最终未能改变原有的含义。
实际上,早在“美轮美奂”成为固定成语的过程中,它的意义就已经发生了一次微妙的转变。当张老称赞赵武新房时,除了表面上的夸耀外,实际上他也暗含了劝诫之意。他的完整话语是:“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可以翻译为:“这座房子多么高大!多么华丽!在这里可以祭祀歌唱,可以居丧哭泣,还可以宴请宾客,族人。”这里的“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不仅是在赞美房子的功能多样,也暗示着:这样一座豪华的房子已经足够了,不必再继续奢华浪费。张老的言外之意是希望赵武不要再继续修建新的房屋,暗节俭的劝告。
当这个故事被简化为“美轮美奂”四字成语时,原本包含的“劝告”意味被渐渐去除,成语的含义也发生了第一次变化,变得更加纯粹地指向对房屋宏伟美丽的赞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轮美奂”中的“轮”和“奂”这两个字的理解逐渐模糊,尤其是“轮”字的含义。现代人提到“轮”时,很少会联想到古代的高大谷仓(轮囷)。相反,“美”字在成语中更为突出,使得这个成语的重点转向了对美好和精致的评价。现代社会中,“美轮美奂”常常被用来形容一切美丽和卓越的事物,不论是建筑、艺术,甚至是人或景致。
这一变化,与另一个成语的演变有些相似——“钩心斗角”。“钩心斗角”最初来源于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原本用来描述宫殿建筑的结构巧妙。杜牧在描述阿房宫时提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里的“钩心”和“斗角”是用来形容宫殿飞檐的精巧设计,彼此角度交错,相互依托。“钩心斗角”最初并无“明争暗斗”之意,只是建筑工艺上的赞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脱离了建筑的领域,被用来形容事物的复杂巧妙,尤其是文人诗文中的构思精巧。更进一步,现代人将其引申为形容权谋、尔虞我诈的病态人际关系,这种引申的意义逐渐超越了原有的建筑语境,成为了常见的现代用法。
从“钩心斗角”这一成语的演变过程来看,“美轮美奂”也很有可能在未来被广泛接受用于形容建筑之外的其他事物。这种语言的演变,不仅是文化变迁的反映,也说明了语言在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