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厂怎么管理的好 小工厂管理方法

2024-11-1906:02:04创业资讯0

曾经在苏州和深圳的打工岁月,日复一日的工作、经历过的小厂、大厂、外资企业乃至等知名企业,都曾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模式。今天想聊聊自己曾经待过的一家四线城市小厂的管理状况,看看在这样一个地方,企业的管理是如何运作的。

几年前,由于个人原因我选择暂时不再外出打工,回到家乡。这几年,由于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不符,生活上的工作并不顺心。曾经在市区一家电力公司的下属部门工作,那里管理混乱,缺乏清晰的规章制度,基本上是依赖“”,一种典型的过时管理模式。相比沿海城市,这样的管理水平至少落后了之久。部门人员虽不算很多,大概三十人左右,但管理层却有些奇怪——3个,6个班组长,2个文员,整体结构显得很不合理。每个班组长负责的员工数量超过了2-3人,这样的管理架构看上去非常不正常。严格来说,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来讲,这样的比例应该是1:4,然而在这家公司,与员工的比例几乎接近1:3,显然是管理的结构本身就有问题。

我还记得刚入职时的一个场景:有一天,安排我和班长一起帮忙卸货。一辆满载货物的大卡车停在厂区,我和班长以及另两个师傅共同负责卸货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十多位经理级别的领导站在旁边看着,竟然没有一个人上前帮忙。最有意思的是,在用行车吊起货物时,吊车设备将货物放下后,领导说放得不够直,要求重新调整。大家在场看了好一阵子,甚至有些年长的师傅都已经不愿再出手了。老员工都早已摸清了每个领导的脾气和做事方式,他们会在心里嘀咕:“上有,下有对策”,而真正负责执行的中层,大多选择了消极应付。

有时候,管理层的人多反而不是好事。正如一句俗语所说:“龙多不下雨,羊多不牧”。公司里管理人员虽然多,但决策能力几乎没有,反而形成了一个推卸责任的怪圈。记得年会时,公司老板和副总带领着近20位高管一起演唱了一首《敢问路在何方》。虽然公司总员工数不足200人,但大部分员工已经年近退休。很多工龄超过十年的老员工,几乎没有被开除的可能,这就让管理层在执行公司时处于一种极度为难的境地。

在这样一个公司的管理中,老员工对工作流程熟悉,且更倾向于的收入。管理层则一方面希望公司焕发活力,尝试各种,另一方面很多中层并没有大公司管理的经验,导致半途而废,甚至出现一些荒唐的做法。例如,他们曾集中管理员工的手机,试图通过把手机锁起来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这种做法持续不到一个月,最终不了了之。管理层不断借鉴外部的管理模式,却无法执行到位,因为老员工的思想难以改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越来越低,年轻员工也缺乏动力去改变现状。

在管理层的盲目中,真正的问题往往被忽视。以机械加工部门为例,虽然需要每天清扫铁屑,但公司没有提供适当的清扫工具,其他部门的员工下班后常常把工具随意丢弃,留下了大部分的清洁工作给机加工部门。结果,机加工成了最被忽视的工种,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都极为恶劣。工作忙碌的技工们不仅工资低,还经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大量技术工人的离职,班长换了不下七八波。技术性工作本应得到应有的尊重,然而管理层不仅没给予足够的支持,反而对技工们横加干涉,最终导致了企业内部人才的流失。

生产车间本应有条不紊的进行生产,然而由于销售部门交货期的压力,生产计划经常被临时更改,导致生产环节极为混乱。早上可能是一个业务员的订单,下午又变成另一个业务员的,结果导致原本可以按时交货的产品,由于缺少关键零件,最终交货时出现短缺,甚至最后不得不选择空运,而不是最初规划的海运。这样的情况不断发生,导致某年12月,车间里堆满了货箱,打包好的货物却因为缺货而无法按时发货。

这样的管理模式,如果不是公司本身有足够的利润支撑,早就已经在市场中被淘汰。正是在这样一家四线城市的公司,竟然依然能够稳稳地占据行业前列,跻身百强之列。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四线城市工厂和大城市之间的巨大差距,管理水平的滞后,往往让一个有潜力的企业在发展中遇到重重困境。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