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运营中,数据的活跃度固然重要,但留存数据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优化留存意味着提升了用户的活跃度,产品经理和数据分析师之间频繁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如何有效提高用户留存率。对于数据分析师来说,时常被问到这个问题,大家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困扰?
在互联网行业,“用户至上”的思维已经深入人心,只有抓住用户,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那么,我们如何借助数据分析,帮助产品团队找出影响留存的关键因素,从而留存难题呢?
分析目标与核心问题
分析的核心目标是明确:哪些行为会影响留存?这些行为与留存之间有多强的关联?而且,我们不仅仅想知道它们是否相关,更希望验证这些行为与留存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分析思路与方法
提取关键行为数据是整个分析的第一步。通过SQL从数据仓库中抽取用户与留存相关的行为数据,这一过程虽然繁琐,但它是数据分析中最为基础且至关重要的一步。
接下来,我们运用统计学中的相关性计算方法,来测量每一项行为与留存的关系强度。相关性系数越高,意味着该行为与留存的关系越紧密,它可能就是影响留存的重要因素。
例如,若刷抖音的次数与留存的相关系数为0.6,而刷抖音的时长与留存的相关系数为0.8,那就意味着刷抖音的时长与用户的留存更为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在数据分析中,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比如,人们可能喜欢,并且他唱的歌很好听,这两者存在相关性,但并不能说的歌好听就是大家喜欢他的唯一原因,可能他的外形或其他因素更具吸引力。
同样,我们从数据中找到的关键行为,虽然它们与留存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必然是导致留存的原因。接下来我们需要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去验证某个行为是否真正是留存的决定性因素。
深入挖掘因果关系
假设我们已经找出了一个行为(比如某个用户每周刷抖音的时间)与留存之间的相关性,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探究这个行为是否真的是留存的原因。Granger因果检验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用来检验一个变量是否能显著预测另一个变量的未来变化。
在这一检验中,原假设通常是两个变量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如果通过检验,计算出的p值大于0.05,则我们接受原假设,认为没有因果关系;若p值小于0.05,则拒绝原假设,认为存在因果关系。
找到影响留存的关键行为
经过多次分析与验证,我们能够识别出影响用户留存的几项核心行为。这些行为分别是:登录频次、观看时长、互动情况(例如弹幕和评论)、以及付费行为等。具体来说,每一类大行为下,还可以细分为多个指标,帮助我们更精确地描述和衡量用户的活跃度与留存情况。
例如,分析登录行为时,我们可以使用用户在过去30天内的登录天数,或者过去7天的登录频次。这些数据能反映出用户的活跃程度,甚至可以计算出用户近期登录频率与过去的变化比率。
通过以上的数据提取和分析,我们最终得出了留存与几个关键指标的相关性。以下是几个与留存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
过去30天的登录天数(相关系数:0.66)
过去30天观看的品类数(相关系数:0.44)
过去30天观看的主播数(相关系数:0.37)
过去30天的日均观看时长(相关系数:0.26)
这些数据只是表明了它们与留存的强相关性,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些行为是否为留存的直接原因。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可以验证这些行为是否对未来的留存有显著的预测能力。
挖掘出“Magic Number”
当我们确认某个行为与留存之间的因果关系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找出“magic number”,即当某些行为的数值达到特定标准时,用户的留存概率会显著提升。例如,某些用户每周刷抖音288分钟时,下一周的留存概率会大幅增加,这就是互联网产品中经典的“magic number”。
举例来说,在某直播平台的分析中,几个与留存最为相关的行为及其相应的“magic number”如下:
每月登录4天
每周登录3天
每月观看7个主播
每月观看4个品类
每日平均观看时长达到4分钟
这些数字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留存的关键因素,也为产品优化提供了方向。
通过对用户行为的深度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找出与留存最相关的行为,还能够明确这些行为的具体标准,即“magic number”,以便最大化提升用户的留存率。在数据驱动的产品优化中,留存的提升往往是衡量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准确的行为分析和因果推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
通过不断优化与调整产品策略,我们最终能够抓住留存的核心,推动产品的长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