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构设计说明
结构设计说明包括了设计的基本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条件及承载力、防潮抗渗的施工做法、荷载要求、材料等级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设计说明还会涉及一些图纸未直接表达的特殊要求和做法,例如混凝土含碱量不得超过3kg/m³等技术规定。这些信息通常通过说明文字形式展现。
二、各层结构布置图
预制板的布置:预制板的选材、接缝尺寸及配筋设计需要详细注明。
现浇板的配筋:现浇板的配筋设计需标明上下钢筋的配置及板厚。
过梁和轻隔墙布置:过梁和轻隔墙的设计及布局必须明确,尤其是过梁的跨度、尺寸和配筋情况。
阳台、雨蓬与挑檐布置:此部分需要提供详尽的布置方案以及相关剖面图。
楼梯布置:楼梯应标注为X型斜线并附带楼梯间的详细说明,推荐使用板式楼梯,以简化设计并提高施工美观度。
板顶标高:应注明各层的板厚及板顶的标高,尤其是厨房、卫生间等特殊位置的标高需单独标明。
梁和柱的布置及编号:梁和柱的编号要按照楼层层数进行清晰的标识,并且每根梁和柱的编号需要有序排列。
板上开洞:涉及厨房、卫生间、电气设备等设施时,板上开洞的尺寸、附加钢筋的布置要详细说明,确保结构安全。
屋面孔洞布置:对于屋面的人孔、通气孔等位置,要在平面图中标出,并附带详细剖面图。
难以表达的细节:对于平面图无法表达的细节,需通过结构剖面图进行补充说明。
三、基础平面图及详图
扩展基础设计:当柱下基础宽度较大(超过4米)或地基较软、不均匀时,应考虑采用柱下条基设计,必要时适当加宽基础以避免不均匀沉降。
防空洞及枯井处理:如果基础下存在防空洞或枯井,需设计厚板跨过这些空隙,确保结构安全。
防水层设计:混凝土基础下方需要设置垫层,且如果有防水层,应考虑其厚度与施工要求。
地下室设计建议: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若基础埋深超过3米,建议考虑建设地下室,以有效利用空间。
抗震缝和伸缩缝设计:地面以下可不设置伸缩缝,但连接处应加强结构设计以避免沉降不均。
独立基础设计:独立基础的设计要避免过度偏心,必要时可将相邻柱的基础合并为柱下条基进行设计,确保结构稳定性。
基础配筋要求:对于独立基础的配筋,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避免配筋过小导致结构强度不足。
基础底面积的设计:作用下,基础底面积应避免过度增大,以免影响常规情况下的沉降差异。
四、暖沟图及基础留洞图
暖沟设计:对于暖沟的设计,需确保沟盖板能够适应电线管等设施的布置,且确保暖沟的强度符合要求。暖沟的深度和通气孔设置需考虑施工的实际条件。
基础留洞的设计:在暖沟留洞设计中,若洞口大于400mm,应考虑增加过梁,以保证结构的安全。
五、楼梯详图
楼梯净高要求:楼梯平台与下层通道的净高应不低于2.0米,确保通行无阻。
踏步设计:踏步的高度不应大于0.2米,以减少摔跤风险。特别是幼儿园等场所,踏步高度应设计为120mm。
楼梯折板设计:对于楼梯折板,需考虑加强其抗弯和抗扭能力,确保楼梯的稳固性和舒适性。
楼梯平台与梯段板的设计:楼梯平台板与梯段板应保持合理的配筋比例,并考虑到板厚、跨度等因素的影响。
六、梁详图
次梁的附加筋设计:在有次梁的情况下,梁的端部应加设附加箍筋,尤其是挑梁端部和梁上小柱部位。
梁高设计:梁的高度应适应其跨度,外部框架梁最好设计为与柱外皮平齐,梁与柱之间的偏心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抗扭设计:对于大跨度的梁,应考虑其抗扭能力,必要时加大梁高或增加配筋。
开洞设计:梁上开洞时,必须计算加筋的方案,并确保洞口处不会产生结构安全隐患。
七、柱详图
柱形设计:地面上的圆柱可考虑地下部分采用方柱,圆柱纵筋的数量不应少于8根,箍筋设计应合理,特别是角柱和楼梯间的柱要增加纵筋密度。
柱断面要求:柱的断面尺寸应符合规范要求,确保轴压比的限制满足结构安全需求。
短柱设计:短柱的设计应避免过小的断面,且箍筋应加密,以提高柱的稳定性。
八、设计重点和原则
抗震设计:在抗震设计中,要特别关注不同楼盖的刚性特征以及土壤类别的影响。对于8度以上的地区,高层建筑应考虑增加剪力墙来增强抗震性能。
屋面设计:雨蓬等大跨度结构的梁应考虑抗扭设计,避免因扭矩过大导致结构不稳定。
框架设计:框架梁和柱的混凝土等级宜相差一级,避免梁或过梁的截面过大,从而影响配筋率和结构强度。
电梯井与梯井设计:电梯井和楼梯井应避免使用砖混结构,并加强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基础设计:在基础设计中,考虑到地下水位的影响,暖沟应采取防水措施,确保建筑结构的长期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