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做事慢吞吞,似乎每一项任务都拖拖拉拉,让家长焦急不已。比如,自己穿衣服总是磨蹭很久都弄不好;上学快迟到了,孩子却还在慢条斯理地吃着早餐;书包里常常找不到东西,翻来翻去也没个结果……
父母不禁会疑惑,为什么孩子做事总是那么慢,哪怕催了好几遍,还是没有改变。难道是孩子天生就不够聪明、反应迟钝吗?其实,答案并非如此。
很可能,孩子的表现与“感统失调”有关。所谓“感觉统合”,是指我们的大脑如何处理来自五官的各种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协调身体动作。这种能力的完整性,对孩子的学习和日常活动至关重要。
感统失调可以理解为大脑在处理这些感觉信息时出现了障碍,无法有效地将各类信息整合成一致的反应。这种障碍可能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感觉识别的困难、感觉反馈过多或过少,或是基础的协调和平衡能力出现问题。
这些问题,实际上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视觉整合能力较差的孩子,可能会经常发生“明明东西就在眼前,却看不见”的情况。这样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抄写、背诵等基本学习活动,进一步影响到美术、书法等技能的提高。
这些孩子的听指令能力往往较弱。即便家长或老师反复叮嘱,孩子也常常记不住任务,或者记得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种情况在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可能跟不上课堂的节奏,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在集体活动中也显得力不从心。
感统失调的孩子有时会表现出情绪上的不稳定。例如,他们可能容易暴躁、焦虑,对周围的刺激非常敏感。部分孩子会出现自闭倾向,过度依赖父母,缺乏社交技能,甚至不愿意与同龄人交往。也有的孩子可能表现得过于冲动,喜欢与其他小朋友发生肢体冲突,这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时频频出现问题。
如果孩子的前庭功能发育不良,他们可能表现得特别容易走神,或者显得过于活跃、不安分。某些孩子可能陷入自己的世界,无法有效地与外部环境互动。这种情况经常导致孩子无法顺利跟上集体的步伐,动作也变得迟缓、笨拙。
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行为障碍。它本身不会导致身体病变,但如果不加以干预,可能会阻碍孩子其他能力的正常发展,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例如,触觉敏感的孩子,可能由于感官防御过度,讨厌某些需要触摸的活动,如手指画、泥巴游戏等;或者由于运动协调能力不足,避免参与攀爬类游戏。长时间避免这些活动,会使得孩子错失锻炼基础能力的机会,如手指的灵活性、肩关节的稳定性、平衡感、手眼协调能力等,这些都是孩子日常活动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基础。
这些孩子的能力发展往往较慢,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更多的挑战。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改善这些问题,避免做事慢吞吞呢?以下是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逐步改善感统失调的症状。
在开始让孩子练习写字之前,建议先通过一些游戏来增强孩子的身体力量基础,特别是手臂和手掌的控制力。可以让孩子进行涂鸦、捏橡皮泥等活动,帮助活跃小手的肌肉;也可以通过俯卧撑、大滑板等游戏来增强手臂的力量。像抛接球、拍球、定点投篮等运动,也有助于孩子提高视觉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如果孩子存在口腔肌肉控制能力差的问题,或者对口腔感觉过于敏感,可能会表现出挑食、吃饭慢、爱流口水等问题。这时,家长可以通过避免让孩子食用过于稀软的食物,来锻炼其口腔肌肉的灵活性。玩吹泡泡、吹口哨等活动,也能帮助孩子提升口腔控制能力。
如果孩子在学习时常常走神,可能与前庭功能不足有关。为了帮助孩子提高集中注意力,可以在学习前让孩子进行短时间的运动,如跳绳、骑单车、滑板等活动,这些运动有助于激活身体和大脑,提升专注力。
本体觉差的孩子,往往在动作协调和计划方面存在困难。为了改善这一点,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进行蹦床开合跳、蹦床抛接球、穿珠子、捡豆子等活动,来提升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增强触觉和前庭觉的发育。
通过这些方法,孩子不仅能在身体协调性上得到提升,生活和学习也会变得更加顺畅。最重要的是,家长需要保持耐心,逐步帮助孩子调整感统失调问题,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