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网络_对网络的理解

2024-11-2006:13:12创业资讯0

在读完《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和《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之后,我又开始接触一本新的心理学书籍——《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的结构很有特色,它首先介绍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再转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其中,书中提到的“网络”概念尤其引人注目,它属于科学的范畴。

网络的基本单元是元,这种细胞有三种类型:感觉元、运动元和中间元。感觉元负责把外界的感知信息(比如眼睛看到的光、耳朵听到的声音等)传递到中枢系统;运动元则将中枢系统的指令传递到肌肉和腺体;而中间元充当桥梁的角色,它们将感觉元和运动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互通。

人脑中元的数量惊人,估计在一千亿到一万亿之间。大体上,中枢系统和外周系统都是由这些元构成的。中枢系统位于脑和脊髓内,外周系统则遍布于整个身体,除了中枢系统的部分。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网络的工作原理,包括元如何传递电信号,如何借助化学反应中的离子传递信息,以及大脑各个部位的功能划分。例如,小脑控制身体的运动、姿势和维持平衡,而内系统则与系统相互配合,调节身体的各项功能。

虽然我还不能用完全流利的语言把这些概念复述出来,但我逐渐明白了网络如何运作。我们日常的所有行为,无论是吃饭还是感受快乐,其实都能看作是网络的输入与输出过程。而且,网络并不是把所有的信息都汇总到一起,然后由一个“大脑”去统一处理,而是在信息传递的每一个环节,元已经在进行筛选和处理。

在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递质”。同一种递质,在不同的突触中,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例如,在某些突触,它可能会激发元的活动,而在另一些突触中,它则可能会抑制元的反应。每个元会综合来自1,000到10,000个其他元的输入,然后决定是否发出一个动作电位。这种整合兴奋性和抑制性输入的过程,最终决定了我们所有的感知和行动。

书中还提到了“层”的概念。以视觉为例,光线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最终到达视网膜。视网膜的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将光波转换为信号,信号经过视和视束,最终到达大脑的视皮层,完成对图像的处理。通过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我们才得以“看见”周围的世界。尽管我读了很多次相关的描述,但仍然很难用简单的话语复述出“看见”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有意思的是,最近我对计算机中的“网络”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由于我已经对生物学中的网络有所了解,我发现自己能够更容易地理解计算机中的网络是如何工作的。计算机中的网络和生物网络非常相似,它也是通过层层处理输入信息,最终生成我们需要的输出。

以计算机中的元为例,每个元都有多个输入,每个输入都有不同的权重。计算机通过对输入乘以权重后求和,并与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最终输出一个结果。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当涉及到隐藏层时,我便开始感到困惑。隐藏层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它?我在书中并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我了解到,隐藏层其实是用来简化或筛选前一层输入的信息,以便下一层能够专注于最相关的数据。隐藏层的数量可以非常多,它们是网络的核心部分。

尽管我对隐藏层的工作原理仍然有些模糊,我却在另一个概念上有所收获,那就是“机器学习”。一旦我们构建了一个网络,就可以通过输入大量数据来训练它。训练完成后,这个网络就能在面对新数据时,准确地做出判断。比如,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给网络提供一些图片,并告诉它这些图片里是鸟还是蝙蝠。经过训练后,当它接收到新的图片时,就能判断图片里的物体到底是鸟还是蝙蝠。

具体来说,训练的过程包括调整输入的权重,或者调整输出的阈值。以调整阈值为例,假设元给出的输出A与预期的输出B不一致,系统就会计算A和B之间的差距,并基于这个差距调整网络的输出,使其更接近正确答案。通过这种方式,网络可以自我调整,从而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这是我在尝试理解“网络”时的初步成果,也是我看完《人工智能核心:网络(青少科普版)》之后,迫使自己整理出来的一些理解。虽然网络的概念相对复杂,但它并没有难到完全无法理解的程度。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