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天景花园 天景花园二手房

2024-11-2006:40:50创业资讯0

1989年2月15日,北京市首次公开售卖商品房,拉开了房地产市场的序幕。

位于深圳罗湖区黄贝路的万科天景花园,可能让人难以想象,这个绿意盎然、环境优雅的小区,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风雨洗礼。即便与周围的新建社区相比,这个小区依然保持着崭新的面貌。而正是这里,见证了内地首个样板房、楼书的诞生,标志着商品房销售时代的开启。

这一切的背后,折的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时代变革。1989年,万科成立仅五年,当年便在深圳成功拿下了两块重要地皮,初显锋芒。时至今日,这一切已成为了房地产行业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1989年初,继威登之后,万科再度夺得天景地块,深圳的地产同行再也不敢轻视这只初生的‘不怕虎’的牛犊。”这段话生动地记录了万科当时的迅速崛起。

天景地块最终成就了天景花园这个小区。在其建设过程中,万科克服了种种困难与挑战,这些都被历史铭刻在案。

为了将天景花园打造成一个标杆性的精品社区,1989年初,万科派出了一支香港房地产考察团,前往香港学习先进经验。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在当时无疑是内地学习的典范,考察团的任务便是深入了解香港的住宅小区、建筑工地、楼盘展示方式、甚至是楼书设计。回国后,万科在天景花园项目中大胆地引入了多项香港的先进做法。最具代表性的是,万科在工地现场搭建了第一套样板房,成为内地房地产行业历史上的首个样板房。天景花园还率先引入了楼书这一营销工具,并首度提出小区整体规划的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9年,国内对房地产广告的管理相当严格。任何广告发布前,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天景花园在广告投放上,走了一条颇具戏剧性的道路。由于当时市场上周边小区的房价大约为1800元每平方米,而天景花园的楼面地价已超过2800元每平方米,按此计算,万科要想收回成本,最低售价需要达到4300元每平方米。为了突破这一价格瓶颈,万科的目光锁定了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并在1989年7月22日,香港报上首次刊登了天景花园的广告,开始进行公开销售。

这一事件标志着内地房地产营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借助香港的经验,内地楼市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广告和销售体系。

在回顾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时,我们不得不提到香港的影响。香港房地产市场无疑是内地市场的启蒙导师。香港的精细化管理、专业化营销团队、标准化的开发模式以及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内地房地产行业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香港商人霍英东便是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创始人。1953年,他提出了“预售楼花”的概念,允许买家在楼盘尚未建成之前就预订房屋,类似于购买尚未结果的“花”,等待最终结出“果实”。这一制度在上世纪90年代传入内地,迅速成为普遍的房屋销售模式。

如今,商品房预售已成为常态,许多城市的商品房预售比例甚至超过80%,部分城市更是高达90%以上。这种制度不仅为开发商提供了资金回流的手段,也加速了房地产项目的推进。回望过去,内地楼市的飞速发展,离不开预售制度在其中的推动作用。

随着天景花园等一批标杆项目的涌现,房地产市场逐步迈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价开始迅速飙升。

1989年2月15日,北京市首次公开销售350套商品房,位置位于黄金地段,每平方米售价最高达到2000元。这一售价仍未能完全打动市场,最终只有250套房被预订。这一情况也发生在同期的上海,当时上海推出的1.1万套商品,成交量也不到一成。这一现象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日报》在当时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幢幢新楼空空荡荡,几十万平方米的新住宅几乎无人问津,原因就在于价格过于高昂,每平方米最高售价已经突破2300元,让人难以接受。”

再具体看看当时的情况:1989年,北京的平均月薪为175元,而上海为217元。根据当时的报道,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售价大约在6万元左右,这对于大多数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而言,意味着一辈子都难以承担的负担。没有首付、没有的制度,使得这个价格显得尤为沉重。尽管房地产行业刚刚起步,但连日报也没能理解这种高房价背后的市场逻辑。

可以说,1989年的房地产市场虽然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其发展潜力已悄然显现,而随之而来的高房价,也为未来的房地产发展埋下了伏笔。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