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水域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化肥和农的过度使用,野生田螺资源正在急剧下降,数量面临严重威胁。市场对田螺的需求却持续攀升,这为田螺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稻螺综合种养是一种结合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的生态模式,既能有效利用水田资源,又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稻田的设计上,首先需要根据田地的大小,开挖“十”字型或井字形的沟渠。每条沟的深度和宽度应在0.3米到0.4米之间,而靠近田埂的区域,则要挖出深度为0.6米到0.8米的集螺坑。集螺坑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根据具体情况设置1到多个,且这些坑与沟渠的总面积不应超过整个稻田的10%。
在沟渠的挖掘过程中,利用挖掘出来的泥土对田埂进行加固、加高,确保田埂能够承受水位变化,不发生渗漏和倒塌。田埂的高度应保持在0.6米至0.8米之间,顶部宽度为0.4米至0.5米,坡度要控制在1:1以下。为了便于机械作业,还需要在主干道与田头之间预留3米宽的机耕道,并且在其下方安装直径为0.8米的两根涵管,确保收割时机器能够顺利进入田间。
为了确保水流的畅通,每个种养单元需要配置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水口和排水口的位置应呈对角线分布,进水管道应设置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管道直径应在160毫米到200毫米之间。进水管的末端安装80目网袋,以过滤敌害生物。排水管则埋设在沟渠底部,管道直径同样为160毫米到200毫米,并通过外围田埂连接到主排水系统,排水管口要加装40目防逃网罩,防止田螺逸出。
在放养田螺之前,需要进行土地的消毒处理,使用生石灰或漂对田地进行彻底消毒。每亩地应使用50到75公斤生石灰,或者20公斤漂,水深保持在10到20厘米。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堆肥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堆肥应由鸡粪、稻草和碳酸钙混合组成,比例为3:1。每亩地的堆肥量应为200公斤,碳酸钙的添加量要根据土壤的酸碱度进行调整,确保土壤的pH值维持在中性。
放养田螺的品种选择至关重要。适宜养殖的田螺应为圆田螺,这种螺壳灰黑,肉质丰富,生长较快且不易受伤。在放养时,种螺的规格要统一,通常每公斤放养30到40只,放养密度为每亩200公斤。放养时间一般选择在3月底或4月初,确保螺类在温暖的季节能够顺利生长。
田螺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它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底栖硅藻及藓类植物。为了促进螺类的快速生长,每周可以适量投喂一次精饲料(米糠和豆饼的混合物,比例为1:1),投喂量为田螺体重的3%。还需要定期施肥以保证螺类的营养需求,每亩地每月施用100到150公斤的堆肥。水稻的生长也需要适时施肥,通常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避免使用含碳酸氢铵的肥料。
在稻螺综合种养过程中,水质的管理尤为重要。应确保水位保持在30厘米以上,水的pH值应控制在5.5到7.5之间。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微流水的状态有助于田螺的生长,而在高温季节,则应采取流水养殖方式,保持水深在60厘米以上。水稻从插秧到分蘖的阶段,应保持浅灌以促进根系发育,而在分蘖到孕穗期,则可以逐渐加深水位。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田螺通常不会遭遇严重的疾病,除非是缺钙导致的螺壳发育不良。主要需要防范的害虫是蚂蝗,这些害虫会偷食田螺,可以通过投入新鲜猪血诱捕蚂蝗,每两小时用网兜捕捞一次,反复操作便能大量消灭蚂蝗。每5天应换水一次,高温天气下,每亩田可用10公斤生石灰进行水体消毒,防止水质恶化。
在管理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除草剂。杂草若过多,可以通过人工除草或调整水位来控制。病虫害防控可通过农业手段、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结合进行,以最大程度减少农的使用。如果田地中确实出现严重病虫害,则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并控制液的浓度,避免液污染水源。
日常管理中,农民应定时巡视稻田,检查水位是否合适,防止田螺逃逸,及时防止野鸭、蛇类、老鼠等对田螺的捕食。要注意预防天气灾害,确保田间设施完好,做好防洪、防旱、防鼠害等措施,确保田螺的健康生长。
稻螺综合种养不仅能提高田螺的产量,还能有效促进水稻的生长,是一种典型的双赢模式。在养殖周期内,田螺的平均规格可达28.7克/只,每亩的田螺产量可达750公斤,综合经济效益可达到3960元/亩。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节地、增收、增渔等,同时也能稳定粮食生产,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适合在平原低洼地区推广应用。
稻螺综合种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时刻关注水质、水位、田螺健康、病虫害防控等问题,确保整个养殖过程顺利进行。